□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新来的502室邻居在装修期间频频引发矛盾,为保留证据501室的业主装了可视门铃,而就是这新装的可视门铃,却进一步点燃了邻里之间的怒火。徐汇区华泾镇非诉讼纠纷调解中心介入后,调解员实地查看、分析矛盾,组织双方进一步调解,用情理法三条路打通双方矛盾症结点,最终促成和解。
可视门铃背后另有故事
2021年9月1日,华泾镇信访办收到某小区502室业主张某信访件,投诉同楼层501室业主任某在公共部位安装可视门铃,严重侵犯个人隐私,要求立即拆除。镇信访办随即将案件转至镇非诉讼纠纷调解中心进行调解。
调解中心立即派调解员上门进行实地走访。只见501室铁门旁安装着一个360度可视门铃,在门铃边上贴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让他三尺又何妨”。是何矛盾导致双方关系这么紧张?
调解员敲开了501室的门,开门的是一位年约八旬的老太太,对于调解员的到来,她气愤地表示501室是她女儿和外孙女一起住着,而隔壁502室是新搬进来的,从装修到现在也就几个月,却闹得不可开交,她们处处忍让,对方却处处紧逼,还满嘴谎话,为了留证据她女儿只能安装可视门铃。
为了解详细情况,调解员敲开了502室的门,502室业主张某也一脸无奈,原来双方矛盾的根源并不是可视门铃,而是因误会不断累积造成的。他们装修时,大概因为装修人员不小心将公共部位的窗撞出了裂缝,玻璃碎了。501室要求他尽快修复,几次下来,张某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便要求501室业主拿出相关证据。这样一来二去,双方结下了梁子,矛盾越来越深。
情理法结合疏导情绪
在现场,调解员提出是否能搭建平台让双方当事人坐下来好好沟通,双方均表示同意。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调解员主动提出利用休息时间调解矛盾。
调解开始,501室的任某便滔滔不绝,而502室张某的妻子温某却一言不发,明显不善言辞。待任某说完,调解员以询问方式引导温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温某开始向调解员倾诉,因为她是外地人,平时也不太会说话,老公经常会出差,她带着女儿两个人生活,有时候她工作忙,就让女儿放学后一个人回家。她担心任某会通过摄像头知道她和女儿的行程轨迹,乘机报复她和女儿,也担心任某把她出入的信息泄漏出去,影响她家正常生活。
任某听完哭笑不得,她告知温某,她安装摄像头也是出于对自己安全的考虑,因为之前有人深夜11点多来敲她家的门,并不是针对502室,并当场保证摄像内容仅保存24小时,不会存在外泄可能,她也绝不会故意外泄。
调解员首先用《民法典》中的相关规定向任某解释了其行为已经涉嫌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在情理层面,调解员引导温某,称在她家装修之际,装修工人没水喝,任某还主动倒水给他们;装修期间灰尘大,任某也主动帮忙清扫楼道,可见任某是个热心的人,讲话也很直爽,完全可以沟通。希望双方都卸下防备,诚恳地和对方协商。
在调解员的努力下,双方终于不计前嫌,化干戈为玉帛。任某同意将可视门铃摄像头位置调整至正前方,保证不拍到502室。温某则放弃要求任某拆除可视门铃的要求。调解结束后,温某还与调解员商量,晚上买些水果去任某家串门,以感谢任某装修期间对她家的照顾,调解员也为他们最终的和解感到高兴。
【案例点评】
近几年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大幅提升,而技术水平的发展让一系列智能家居产品扎堆涌现,可视门铃就是其中之一。越来越多的家庭都在使用这类产品,甚至成为一些高档小区的标配。然而这原本给人们提供安全的装置,却因为可能给邻居造成隐私方面的困扰而成为潜在的“导火索”,诉讼纠纷屡见不鲜。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何况是隔壁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因为一个门铃闹上法庭撕破脸实在没必要,双方各退一步就可以小事化了。邻里之间的纠纷,最好的解决方法还是坐下来沟通,寻找双方都接受的解决方案才是不伤和气的最佳方式。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