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在上海疫情防控决战决胜的紧要关头,一批党员干部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下沉基层社区,增援“疫”线。一个个临时党支部在社区成立,筑起疫情防控的“红色防线”。
在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联华居民区,就有一支“红色”志愿小分队。他们在“疫”线与基层干部群众并肩作战,担当起社区防疫的“守门员”、“信息员”和“服务员”。
4月21日,上海市法学会机关党支部组织委员孙建伟响应组织号召,第一时间到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联华居民区报到,并迅速组织成立临时党支部。
“支部成立的时候只有3个人,后来又陆续有党员志愿者加入。”孙建伟告诉记者,临时党支部成立当天,他就与市文旅局机关干部杨鸣唤、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干部罗国良共同组成的“红色”小分队,迅速加入“战斗”。
联华居民区南阳大楼一共有300户近700居民,其中不少是租户,且小区老年人居多,不少还是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这都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自4月22日小区发现阳性确诊病例以来,支部志愿者们坚持每日一早到岗协助核酸检测工作,并积极协调轮椅,接送高龄老人到核酸检测点检测。
近期,南阳小区2号楼调整为上门检测核酸,支部志愿者们主动请缨,每天爬楼25层,与医护和扫码志愿者组成“三人小组”,大大提高了核酸检测效率。
11楼住着4位老人,由于年纪大听力有一定障碍,不管是上门核酸检测,还是送物资,每次党员志愿者们都耐心敲门耐心等候,没有丝毫怨言。
“因为一直爬楼,孙建伟的膝盖旧伤复发,贴着膏药也坚持上门,特别不容易。”党员志愿者们的付出,社区干部都看在眼里。真诚细致的服务,社区里的老人们也都看在眼里。
当93岁高龄的老人对党员志愿者们竖起大拇指,说“还是共产党好”,当居民们道一声“辛苦了”,这一刻,党员志愿者们觉得一切都值得。
如何在小区封控的同时兼顾居民的正常生活,考验的是临时党支部的集体智慧。小区在封控期间,不断优化配送流程,进门、运输、核验、消杀、送货上门……抓好各个环节。每当有生活物资运抵社区,支部志愿者们总是在第一时间进行卸车搬运,并根据防疫要求进行规范消毒,配送到每户居民手中。
此外,支部志愿者们在做好社区核酸检测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助力复工复产,到商务楼宇核酸检测点支援核酸码扫码等工作。“人民的满意就是我们工作的标尺,群众的表扬能够褪去一切辛苦。”孙建伟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