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在新冠肺炎防疫工作中,新冠肺炎阳性患者的及时转运是斩断病毒传播链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社区转运工作充满着法律和情感的冲突、挣扎、博弈:一边是防疫需要铁面无私,坚决落实对阳性患者“应转尽转”,一边是社会在呼唤更有温度的转运。
一支由浦东新区司法局志愿者组成的专业法治力量——阳性转运协调小组下沉社区,用专业法律去劝导,更用诚挚温情去感化,一个个曾经拒绝转运的“坚冰”被这群“法律摆渡人”的真情实意所消融。
以人为本:找寻不愿转运的真相
4月下旬,家住浦东的王阿姨被检出核酸阳性,按照规定她需要转运到隔离点进行隔离治疗。但王阿姨坚决不肯离家。
协调小组决定深入了解王阿姨拒绝转运背后的原因。原来,王阿姨的丈夫是一名癌症患者,5岁的小外孙此刻也正和老两口隔离在一起。女儿女婿又被封控在浦西的家中。“如果我走了,这一老一小该怎么生活呢?”王阿姨无奈地说。
协调小组紧急召开分析研判会,对该案例制定转运方案。王阿姨拒转的症结主要在于重病的丈夫以及年幼的外孙确实需要人照顾,协调小组便联系到王阿姨住浦西的女儿,在告知其母必须隔离转运,同时家中也确实需要人照顾,因此希望女儿能过来照顾家中两个同住人。经过反复沟通,女儿愿意到母亲家,王阿姨也对这个方案表示了认可。
可是浦东浦西都处于封控管理之中,女儿家与王阿姨家又有着一江之隔。协调小组马上协调民警出警将居住在浦西的女儿安全送至王阿姨的住处。没了后顾之忧,王阿姨立即收拾行装,转运至方舱进行隔离治疗。
以理服人:“教科书式”的劝说促成转运
三林北街居民李大伯和吴阿姨夫妇先后被检出核酸阳性,同住孙子小李核酸阴性。但个性固执的吴阿姨却拒绝转运。
5月1日,协调小组收到吴阿姨夫妇的情况后,便联系了她。吴阿姨一来就给了工作人员一个“下马威”:“转运的事你们谈都不要谈,我就待在家中隔离。”面对情绪激动的吴阿姨,工作人员和她拉起了家常:“现在你和李伯伯身体怎么样,有什么不舒服的吗,有热度吗?家中的菜还够吗?”工作人员的话,让吴阿姨慢慢平息了火气。尽管说话的态度缓和了,但吴阿姨的立场却依旧坚决。协调小组决定“另辟蹊径”,和吴阿姨的儿子好好聊聊。
“不行不行,我爸妈身体都不好,方舱条件万一不行,病情加重怎么办?”吴阿姨的儿子连连否定。“方舱里都有医护人员,会及时跟进每个患者的情况,适合的治疗方案才能加快疾病痊愈的过程。你有没有想过,两位老人在家中,一旦病情有所恶化,医护无法及时干预,万一有什么后果,后悔也晚了。”工作人员的话渐渐打消了吴阿姨儿子的顾虑,于是工作人员又趁热打铁,向他宣传了传染病患者和密接者有配合转运、接受隔离治疗观察的法律义务,并告知拒绝转运可能会面临强制执行。
这一番情理兼顾的谈心终于打动了吴阿姨儿子的心。随后,吴阿姨的儿子和父母进行了一番沟通,终于说服老两口同意转运至方舱,小李作为密接转运至隔离酒店。
以法为据:协调过程上演生动“普法课”
工作人员在协调转运的过程中,可谓是阅尽人生百态。一堂堂生动的“普法课”也在这个过程中上演。
方老太与胡老伯夫妇都是高龄老人。胡老伯由于疾病已经瘫痪在床,生活全靠妻子来照料。然而不幸的是,方老太突然感染上了新冠病毒。担心瘫痪在床的老伴无人照料,方老太迟迟没能走出转运那一步。协调小组了解到方老太的情况后,找到了方老太的儿子,希望其来照顾老父亲。谁知儿子却以害怕被感染为由,拒绝来照顾父亲。
“法律明确规定了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作为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和经济上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也要对父母在精神上和生活上关心、帮助和照料。现在是特殊时期,你的父母都患有疾病,照顾父母是你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工作人员从老人的赡养义务、法律后果一直谈到人性道德,“你也是做父亲的人,如果你患病后,你的孩子拒绝照顾你,你该有多寒心!”
两个多小时,工作人员例举了数个不赡养扶助父母的案例及法律后果,循循善诱,唤醒了原本冷漠的儿子,使他对法律有了敬畏之心。“这次是我自私,但是我确实怕呀,不过你们说得对,我也听明白了,老爸由我来照顾,让我妈放心去隔离。”方老太的儿子说。
但协调小组的工作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对胡老伯的特殊情况进行报备,并申请对胡老伯的“特殊照顾”。经过协调,胡老伯被120急救车转运至医院,方便其儿子更好地照顾。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