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法治重点

他们以身为墙 筑牢安全屏障

上海30万保安从业人员绘就最美抗疫群像

本文字数:3011

吴芳在社区接待居民

金强和队员们一起运送物资

冯亚兵和队员一起搬运床板、床架

王春元转运密接者去隔离点

张光密正在引导出舱患者

没有生来英雄,只是无畏选择,在这个全民战“疫”的关键时刻,这群无名英雄或以昂扬的斗志毅然选择坚守驻点;或以战斗者的姿态,在这座城市最需要支援的时候挺身而出,传递着爱与暖,散发着光与热。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社区防疫时,他们是居民生活中的守护者;方舱建设时,他们是与病毒赛跑的火线建设者;患者转运时,他们是直面病毒的生命“摆渡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名字——保安员。

从2020年新冠疫情开始,上海30万保安从业人员日夜坚守、次次逆行,严守在防疫一线。在本轮上海疫情中,这30万保安员再次背起行囊,勇敢逆行,他们用自己的生命默默守卫着这座深爱的城市。面对疫情,也许他们很渺小,但他们很坚定,他们以身为墙,筑起了一道城市防疫的安全屏障。

冲锋在前: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如果不是吴老师,我爸爸的眼睛大概真的要瞎了。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联系她,她从头到尾没说过一句拒绝的话,而是不停地联系上级。我们为了就医一共出门三次,都是她帮忙安排的。”家住徐汇汇澜园的张女士在朋友圈讲述了父亲因眼疾就医的事,她口中的吴老师就是市保人防分公司的保安员吴芳。

从2020年开始,吴芳作为徐汇社区综合协管队员已经在抗疫一线工作了整整两年。今年春天,吴芳瞒着家人,穿起防护服,赶赴工作的长桥街道汇澜园居委,与居委干部一起承担起抗疫任务。

吴芳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帮助居委干部排查应检未检人员,不放过任何防疫死角。截至目前,吴芳已排查住户1800余户。吴芳与张女士就是因为人员核查而结缘。当时,张女士的父亲从老家来到上海就医。可是手术后,张女士父亲的一只眼睛却发炎了。

得知老先生的情况,吴芳二话不说,马上帮助张女士联系居委。由于张女士父亲病情严重,可以开出门证就医,吴芳又帮忙了解整个就医流程,核酸检测地点等。最终,张女士父亲由于就医及时,眼疾有了很大缓解。“我们抗击疫情,但隔离不隔爱,急老百姓所急,也是抗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吴芳告诉记者。

全市驻守在各个小区的保安员在测量体温、人员消毒、维护核酸检测秩序、垃圾收运、小区消杀工作中昼夜值守、不曾退缩,始终冲在危险的第一线。

负重前行:

日夜奔走只为保供最后一公里

一座25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静止下来,一支特殊的队伍却日夜兼程,为了居民们的生活物资保障而奔走。工作在各个社区的保安员们毅然冲到抗疫支援一线,为万家灯火负重前行!

4月17日深夜,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还亮着灯光,一群穿着防护服的保安员正汗流浃背地忙碌着,他们肩上扛着大米、蔬菜,双手还提着防疫物资,步履匆匆地搬到相应位置后,来不及喘一口气,转身又开始搬下一件物资。英盾保安员金强作为这支支援小组的驻点队长,与队员们一道担负起街道二十几个封控小区近2万户居民上百吨物资的搬运工作。搬、传、推、运……一个动作一天几千次甚至上万次做下来,他的双手早已被胶皮手套捂得发白,脚底也磨出血泡,累到极点时,甚至无力回宿舍,只能直接躺在原地休息。

4月19号凌晨,已经连续工作13个小时的金强拖着疲惫的身躯正准备回宿舍休息,突然发觉自己的面部不受控制,甚至无法正常喝水!经检查,医生告知是由于过度劳累引起的面部神经失调,俗称“面瘫”。本该立即接受中医理疗的金强,拒绝了医生的建议,只匆忙买了两盒药就又赶回了工作岗位。金强说:“我们支援的小区里,老年人居多,他们不会网购,物资相对缺乏,所以我只能拼尽每分每秒,尽快将保供物资送到他们手中。”他说,早在支援街道之初,自己和队员们就立下了军令状:当天物资必须当天发。

争分夺秒:

火线建设者与病毒赛跑

4月,上海疫情爆发,阳性患者不断增多,建设方舱医院成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的关键。

无数保安员临危受命,成为火线上的建设者,日夜鏖战,与病毒竞速。冯亚兵所在的四建集团地久保安公司在接到筹建守卫方舱医院的紧急任务后,4月12日深夜,首批120名保安员入驻到方舱医院的建设工地。冯亚兵记得刚到方舱时,建筑工人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紧方舱的“硬件”建设,而内部“软件”布置的工作就落到了保安员头上。4月15日,这个方舱医院就要开舱接收患者,留给大家的时间仅仅只有不到3天。

4个病患舱和1个生活舱,需要安装6000多个病床套组。每张病床都是队员们从卡车上卸下散装的床板,再一步步拖到病患舱内,而最远的舱距离卸货地有1公里的路程。

为了抢工期,冯亚兵和队员们通宵达旦地工作,实在干累了就和衣躺在地上休息一会儿。

每当一名患者病愈出舱,队员们还要对整个床品进行更换消毒,并及时修理床板。冯亚兵还记得有个队员在修理床板时,被变形的床板压伤了手指。“小伙子一直没告诉我们,直到几天后,他的手指肿胀得实在厉害,找医生要跌打损伤药,我们才知道他受伤了。”冯亚兵立即送这名保安员就医,经过诊断,他的拇指被压得骨裂了。然而,受伤的队员却不愿就此离开火线,在休息了几天后,他又再次活跃在了方舱第一线。

逆行而上:

日夜兼程的生命“摆渡人”

5月16日凌晨3点,开了一天车的王春元回到住处,来不及洗漱,倒头就睡。他必须抓紧时间休息。因为两个多小时后,新的转运任务即将开始。

就在之前的几个小时,王春元刚刚运送一个密接者去隔离点。当时,已经忙碌近10个小时的王春元,接到了当天最后一个转运任务。当他驱车来到密接者居住的小区,密接者却怎么也不肯下楼。此时王春元已经身心俱疲,但他依旧在小区门口耐心等待,“这样的情况我们常常遇到,习惯了。”所幸,经过民警和社区工作者的劝导,这名密接者最终还是下楼了。

王春元是宗保保安公司的一名保安员。2020年疫情暴发伊始,他主动向公司递交请愿书,请缨去最危险,最繁重的工作岗位:护送并转接境外返沪居家隔离人员往返指定的场所。驾驶员是转运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与潜在传染源距离最近的人之一,这是一项危险且精细的工作。

今年3月,新一轮疫情出现,王春元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加重,不但要负责转运境外来沪人员,还要担负起本地密接及次密接人员的转运任务。

由于工作没有具体时间,王春元和他的同事们全套防护服不离身,随时保持待命状态,指令一到就必须立刻动身。“我们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疫情当前,总得有人做。”王春元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疫情早日过去,他能脱下“大白服”,回老家见见2年多未见的父母。

用心守护:

不管在哪里都可以战斗

4月16日,张光密带领宗保公司第三批战“疫”先锋突击队进驻国家会展(上海)中心方舱医院,开始了陀螺一般忙碌的工作。

国家会展(上海)中心方舱医院是上海启用的最大的方舱医院。任务点多、急难、繁杂,队员们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救治区来回奔波。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病愈出舱,张光密的岗位到了停车场,负责引流维持秩序。“请跟着工作人员走,注意安全,有序上车。”简单一句话,张光密一天要说几千遍。

长期处在病毒聚集的方舱医院,加之工作劳累,抵抗力下降,张光密不幸“中招”了。确诊后,张光密被就地安排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在入院登记时,张光密主动请缨,再次报名成为方舱医院隔离治疗区第四分院的一名服务保障志愿者。

70多岁的王大爷是方舱内有名的“刺头”:不配合流调,经常提无理要求。那天张光密负责流调,王大爷又开始胡搅蛮缠。在张光密劝说下,王大爷道出了找茬背后的原因。原来,王大爷担心自己得不到最好的治疗。张光密安慰他,给王大爷指出了医生护士的工作点,“我们每天做流调,就是要掌握每个患者的病情进程,方便进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张光密的话让王大爷恍然大悟。“那我一定会配合你们的流调。”

病情痊愈出舱后,5月7日,张光密再次返回“四叶草”的工作岗位……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02他们以身为墙 筑牢安全屏障 2022-05-27 2 2022年05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