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专家坐堂

检察亮剑,守护百姓养老钱

检察官以案释法为老年人送上“防骗攻略”

本文字数:3429

本期专家:罗造祉,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四级高级检察官,12年经济犯罪检察工作经历,在金融案件、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办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

□法治报通讯员  童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花钱买健康”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一些不法分子抓住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利用老年人闲散资金多、投资渠道少、渴望健康、认知较弱等特点,诱导老年人进行消费并实施诈骗,严重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近日,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就办理了多起涉老年人诈骗案件。

本期“专家坐堂”,我们邀请浦东新区检察院检察官,结合真实审判案例,为老年朋友送上“防骗攻略”。

案例1

假借养老体验服务  集资诈骗老年人

2017年起,殷某在上海注册成立某养老服务公司,伙同李某、蔡某以口口相传、定期举办培训会、组织旅游等方式公开宣传,吸引了一大批老年人参加其公司的养老体验服务。

在举办培训会、组织旅游期间,殷某、李某极力宣讲或展示其在各地投资的“养老项目”,同时发放一种旅游养老VIP券,鼓励老年人投资其所推荐的养老体验项目。以某养老项目为例,投资人缴纳2000元体验金后,可参与旅游等项目,如果体验不满意,公司除退还2000元本金外,另提供800元的“补偿金”;如果体验满意,体验金和补偿金则转化为下一次体验活动费用。如此一本万利、稳赚不赔的“免费养老体验”,让不少老年人心动不已。

后来,该公司又推出一款养老理财产品,向客户销售养老贵宾卡并签订合同,合同约定:投资人投资5万元,五年以后公司返还本息共计200万元,并且在这五年内,每月还能返还5000元的利息。

如此“可观、稳定”的收益,加上前期按时按量的兑付,让老年投资者越发相信殷某、李某。以至于后来该公司鼓励利息不提现,而是将收益再次投入项目中,实现所谓的“复利”,也有不少老人照做。“他们经常刚把投资回报给了我,又让我投入新的理财项目中。”一位受害老人和其丈夫一共投资了15万元,但她根本说不清自己拿到过多少收益。

在殷某等人向公众非法募集资金的过程中,一些老年投资者被发展成为“兼职业务员”。业务员每介绍两个人购买公司的理财产品,就可以得到公司一份2000元的投资额度或者提前拿到利息。不少老年投资者为了多拿或者提前拿到利息,向身边人推荐该公司的养老理财产,变成了该公司的“业务员”。

“老年人之间喜欢相互分享、传递信息,看到一些投资项目信息有利可图也容易放松警惕。这种特点导致一些老年人在投资被骗的同时,还在无形中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该案的承办检察官介绍。

事实上,殷某等人并未将吸纳来的资金用来投资,这家养老服务公司也没有任何有盈利能力的生产活动。吸收的大部分资金则被殷某等人用来兑付前期投资人的本金和高额利息,少量用于租借酒店、组织旅游。很快,老人们发现该公司无法兑付本息。此时殷某等人已经失联。

殷某等三人以“养老项目”等名义非法募集资金1500万余元,至案发造成投资人损失980万余元。浦东新区检察院以涉嫌集资诈骗罪对其提起公诉,后经法院审理,三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六个月至五年六个月不等。

检察官提醒:

以老年人为对象的非法集资骗局主要有以下套路:第一,讨巧迎合老年人需求。比如,以养老服务、临终关怀服务、养老院床位投资、墓地投资等名目包装投资理财产品,吸引老年人的关注。第二,巧设迷局难以辨明。不法分子往往采用复杂的积分、会员晋升或盈利分配规则,诱使甚至哄骗老年人相信可以取得高额回报,而很多老人经过销售人员的鼓动,思路已被“绕晕”,大多抱着“不必清楚规则、只要有钱赚即可”的心态掏出了自己的养老钱。第三,利用老年人信任“杀熟”。老年人投资理财骗局有“做熟不做生”的规律,客户通常由熟人介绍而来,或从保健品、珍贵药材老客户中发展而来,出于信任未经深思熟虑便作出投资决定,很多受害人就是这样陷入“杀熟”陷阱。大收益的背后很可能藏着“大忽悠”,对大部分有投资兴趣和能力的老年人来说,不盲目跟投、不贪图高利、不轻信承诺,才能护住自己的“钱袋子”。

案例2

“仙术”其实是骗术“仙姑”敛财数十万

“金字塔可以积蓄能量,越大的、越贵的,效果越好。如果不买,将会有厄运降临。”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犯罪嫌疑人叶某利用封建迷信,虚构自己有“仙术”可以帮人消除疾病、实现个人心愿,通过“超度”、卖“金字塔”等方式进行敛财,骗取10余名被害人50余万元,其中不乏老年被害人。2022年3月15日,浦东新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叶某提起公诉。

自从2014年儿子车祸去世后,施阿姨的精神状况一直不好。在朋友的建议下,她参加了一个名叫“爱的力量”的组织,这里有个叫叶某的女人,自称通晓仙术。叶某告诉施阿姨,她的问题可以用“超度”来解决,但要交1万元的“超度费”。长期陷入丧子之痛的施阿姨心想,如果1万元能解决问题,让她得到解脱,也不算什么。从那时开始,施阿姨渐渐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精神寄托处,每个周末都会去。

平时,叶某会带领他们打坐、放生、诵经,但更多的是推销各类产品,其中有一种被叶某称作“能量塔”的金字塔状小物件,价格按照尺寸从1万元到10万元不等,叶某称诚心供奉,塔中的“能量”可保家人平安顺遂,实现任何心愿。每年春节、中元节、冬至、清明四个节日,叶某还会以放生或是超度为由,固定收取一笔钱,美其名曰“为家人积福”。

“开始是为了缓解抑郁的心情,之后希望通过‘仙术’‘超度’换来全家平安健康。”施阿姨后来回忆道,所以每年她也都按时交钱超度,还购买了一个价值1万元的小型“能量塔”。

但在叶某看来,施阿姨的诚心似乎还不够。2020年初,叶某提出要为施阿姨去世的儿子做阴灵皈依,施阿姨念着儿子,毫不犹豫地上交了6000元。2020年6月起,叶某开始向施阿姨推销一门名叫“爱之门户”的课程,高昂的学费曾让施阿姨望而却步,但叶某称“只要报了课,一切都会好的。”在叶某不断的怂恿劝说下,施阿姨花了7000多元购买了初级课程,一个月后又花费4999元升级为中级课程,两三天后又买了一节价值6999元的课程,之后又花费4444元升级为高级课程……直到叶某让她报名2.4万元的课程时,施阿姨才因为过高的费用而坚决拒绝。

没想到,叶某转头就提出要使用“仙术”为施阿姨一家消灾除厄运。正巧施阿姨的丈夫当时身体不适,施阿姨又被叶某说服,前后交给她2万余元。

及至2020年底,叶某还在以各种名义索要钱财,但施阿姨已经拿不出更多的钱了,于是屡屡推辞拒绝。没想到叶某却在微信群里大肆咒骂施阿姨。

与施阿姨有相同遭遇的人不在少数,其中不乏身患疾病的老人。2021年1月,众多被害人逐渐意识到受骗,陆续报案。

叶某到案后,虽然承认确实有“收取费用”的行为,但辩解自己仅是出于善意,为人们提供打坐、诵经以及做善事的活动场所。但多名被害人均证实其有虚构事实的情形,叶某也承认并不具有帮被害人们解决家庭问题以及治疗病痛的能力,所谓的“仙术”也是子虚乌有。而她出售的“能量球”,经鉴定只是价值在200元至1500元之间的金字塔形摆件,并无其吹嘘的各种神奇功效。

经审查,浦东新区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叶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自己具有仙法的事实,通过帮人做法事、卖金字塔等方式,骗取多名被害人的财物,数额特别巨大,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其行为均已触犯刑法,应当以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检察官提醒:

寄希望于通过虚无缥缈的“仙法”“仙术”来解决家庭问题、治疗身体疾病,是完全不切实际的。老年人如果遇到困难,应多与家人倾诉商量或是寻求心理治疗,或发展健康有益的生活爱好,丰富精神生活;如果身体有恙,应及时就医、遵从医嘱,不要相信任何具有“神奇功效”的保健品、治疗方法。

此外,犯罪分子之所以把目光盯向老年人,除了老年人防范意识薄弱、信息比较闭塞的特点以外,跟当下社会节奏快,年轻人对家中老人的关注减少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失独、孤寡老人更是养老诈骗中的“头号目标”。面对形形色色的养老诈骗套路,家庭成员平时应多引导老年人关注新闻媒体、社区街道开展的反诈宣传,提高他们对诈骗套路的警惕性和识骗防骗的能力;多给予老年人陪伴与关爱,及时制止他们异常的投资和消费。对于失独、孤寡老人,社区、居委应承担起照看的责任,多上门关心,及时留意他们身边突然出现的陌生人,对于他们频繁去银行转账或者参加迷信活动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必要时候可以选择报警处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专家坐堂 A04检察亮剑,守护百姓养老钱 2022-05-31 2 2022年05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