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此轮上海疫情中,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的干警、文员脱下“检察蓝”,穿上“志愿红”,投身这场抗疫“大考”。3月10日以来,浦东检察院干警文员累计参加志愿服务4797人次,其中39名干警文员参与转运工作,82名干警文员火线集结,集中支援街道战“疫”,15名干警文员进驻7处方舱,153名干警就地“转岗”,响应“党员双报到”号召,主动到居住地所在社区报到。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喧闹的人才公寓按下了暂停键。一时间,核酸与抢菜取代了原本的加班与出差,成为了公寓住户们的日常。浦东检察院干警俞雯慧第一时间加入了志愿小分队。很快,她发现了问题:随着物流快递的恢复,源源不断的物资涌入,给人手本就捉襟见肘的物业带来了不小的工作压力。
时值街道号召党员干部下沉,俞雯慧便提出将“安全运输员”作为上岗的第一站。“五一”假期第一天,包括俞雯慧在内的5名下沉干部早早换上了党员志愿者红马甲,开启了运输流水线。收发、消杀、整理、清点、配送,一车又一车的快递,一箱又一箱的物资,被大家按楼栋分门别类地装车,再推送至各栋楼下,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楼栋门口。遇到保质期较短的食物或者易碎物品,志愿者们会摁响门铃,告知住户尽快下楼取件。
“有一群人在封控期间十分重要,却也容易被忽视。”俞雯慧所在的下沉党员小分队发现,长达几十天的小区封控,对小区后勤保障人员的考验更甚。从“倒班”变成“常驻”,对“团购”和各类抢菜APP又不熟悉,保洁阿姨和保安大叔们的生活遇到了很大困难。他们呼吁各楼栋群、团购群开启“帮助后勤保障人员行动”。大家在短时间内为公寓的保洁阿姨、保安大叔、维修师傅等35人送去了各类物资和食品,帮助这些曾经帮助过、服务过公寓住户的人们。
4月11日,郑回青接到了去方舱的任务。4月14日,他和其他单位的7名党员志愿者组成方舱管理团队到达点位。他们与医护团队、维稳团队召开会议,就方舱建设、舱内管理、后勤保障、医废处理等问题进行讨论分工,优化管理流程。
4月15日,这个方舱迎来首批“住户”,郑回青和队员全程跟踪,及时处置在接收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转运大巴一辆接着一辆,第一天的接收过程从下午3点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4点,共接收患者近千人。等当天最后一名患者入住后,他们已经疲惫不堪。但郑回青却说:“医护人员更辛苦。这个方舱的医护人员是来自江西的援沪医疗团队,总共40来人,轮流24小时值班,每个班次都要负责近2000名患者。”
4月20日,有一部分患者已经符合解离条件。郑回青和队友连夜进行汇总人员清单整理,确保解离人员信息准确无误,打印解离告知书和解离交接单,联系所属街镇确定相关转运车辆批次、时间、地点等信息。望着驶离的大巴,郑回青的心情都跟着松快了起来:“只要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病毒早晚得‘服软’!”
有了前面入舱出舱的实践,方舱管理团队慢慢摸索出管理经验。之前舱内有名患者是记者,在方舱隔离期间写了篇报道,讲述了自己一家三口在方舱的亲身经历,也记录下了方舱管理团队“变着花样”提升服务的用心。巧的是,之前郑回青的同事、浦东检察院的未检检察官们为孩子们筹集来的小书桌,也被记者以亲历者的身份,记录在了这篇报道里。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