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友敏
“2018年11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张江科学城展示厅,在‘上海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展台前驻足停留,静静倾听这些大科学设施的介绍。”三年多时间,再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儒新仍然记忆犹新,“参观完展示厅,走到门口,总书记停下脚步,对我们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不我待,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
以“紧迫感”和“使命感”为鞭
铭记总书记嘱托,以李儒新院士为代表的大批科技工作者,活跃在张江科学城这片科技创新的热土上,以“紧迫感”和“使命感”为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以上海光源为例,2018年总书记来上海考察时,总共有15条束线。3年后的今天,束线数量几乎多了一倍,由15条增至27条,可以供更多的科学家使用,也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李儒新院士告诉记者。
据悉,上海光源自2009年正式对用户开放以来,十余年间,共为3万多用户提供服务,不管是从用户数量、装置性能还是产出成果来说,不仅领跑全国,同时也处于国际上同类装置的第一方阵。
在这台“超级显微镜”的推动下,一大批国际高水平研究成果也在此诞生:清华大学颜宁教授研究组首次测定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的三维晶体结构,中科院物理所丁洪课题组首次发现了外尔费米子,百济神州自主研发抗癌药“泽布替尼”……
上海光源也在解析埃博拉、寨卡和新冠病毒结构,筛选抗病毒药物与抗体以及支持新冠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此外,在甲烷高效转化,单原子催化,超级钢、石墨烯、碳纤维等高性能材料研究方面,上海光源也帮助研究者解决了许多基本问题,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应用。
“国之利器”,在张江加速集聚
目前,本市在建、在用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设施数量、投资金额和建设进度均全国领先,并在若干领域实现首创独有。其中上海光源、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8个在张江科学城。
张江科学城内,覆盖光子、生命科学、海洋、能源等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正在加速布局,其中包括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
“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已于2020年底全面建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整个项目关键技术基本全部突破,计划在2025年全面建成。”李儒新院士表示,这些大科学设施将进一步提升张江科学城光子科学中心研究水平。
下一步,张江科学城将聚焦强化创新策源功能,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立足点,以提升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积极服务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助力更多交叉前沿领域原创发现,为关键核心技术从理论源头突破创造更好条件。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