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夏天
法治报通讯员 严丹池
某建筑企业因长时间未收到两家建设单位本应支付的巨额工程款,造成经营困难,恰逢疫情袭来,企业的经营更是雪上加霜。法官如何破局,帮助企业走出困境?近日,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孙幸冬法官收到了沈阳某建筑企业寄来的感谢信,“感谢上海法官在疫情期间克服重重困难,促成调解,推进履行,正是由于及时拿到了工程款,公司才能在封控期间按时发放200余名员工的工资,成功渡过此次疫情难关。”
工程款久拖未付
沈阳某铝业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程公司)与上海两家建设单位分别签订分包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但施工工程竣工验收并结算后,两家建设单位拖欠547万余元工程款迟迟未付。
2022年3月,工程公司将两家建设单位诉至上海杨浦法院,要求冻结涉案公司账户,尽快拿到拖欠的工程款。
3月末,上海和沈阳为阻断疫情传播,两座城市都“静”了下来。眼看着疫情形势愈发严峻,远在辽宁沈阳的工程公司和驻上海地区的200余名员工却无法平静,欠付的工程款迟迟未收回,疫情之下公司经营也面临较大的压力……工程公司代理人向法官表达了内心的焦虑。
云端审理厘清账目
孙法官在综合分析研判全案后,考虑到欠付工程款数额大,能否尽快审结此案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正常经营,还直接影响到工程公司200余名员工的工资发放和日常生活。尽管受疫情影响,为了尽快解决案件,孙法官便通过“微法庭”、在线庭审等数字化手段组织调解工作。
3月30日,依托在线庭审打破空间局限的优势,法官组织双方对账,在厘清了繁杂的争议账目的基础上,又组织双方调解,向双方当事人释法解惑、分析利弊,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
次日,涉案547万余元工程款全部履行完毕。
工程公司方面在感谢信中,以案件当事人视角讲述了亲历这桩调解的感受:“新冠疫情让我公司陷入近几年以来最艰难的境地,打破了我公司原有正常生产之需和精英计划,公司的运营举步维艰。我公司抱着尝试的态度,与孙法官联系,讲述了我公司的现金流压力及经营困难,希望上述两个按键能得到迅速的处理。”
“受制于疫情防控措施居家办公条件限制,孙法官在自身处于密接隔离的处境下,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协调我公司案件的推动处理,组织我公司与项目业主方互相体谅,多轮磋商,最终达成线上调解,协调双方成功签署民事调解书,后续积极跟进关心民事调解书的履行……让我们在特殊时期感到温暖。受益于此,公司才成功渡过难关,没有因疫情影响拖欠任何一名员工的工资,也没有裁掉任何一名员工。衷心感谢孙法官,他司法为民、司法为企的精神以及艰难时期共情当事人的不易,让我们真真正正感受到现代化司法的公平正义,疫情下司法的温度与速度。”
【调解心得】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企业正常经营不仅事关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更直接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在这一特殊时期,希望从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大局出发,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平衡各方利益,帮扶企业共渡难关。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