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上海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后,银行一时成为关注焦点。退休老人到银行网点取现金难、太阳底下排长队等图文,一度上了热搜。尽管在媒体监督和上海银保监局干预下,多家银行迅速做出反应,情况大为改善,但这一现象又一次凸显了老年人所面临的“数字鸿沟”。日前,针对市人大代表关于“数字鸿沟”的代表建议,市经信委等部门作出了回应。
不敢用、不会用、不愿用成为“拦路虎”
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为此,市人大代表王振中和陆靖提出了“关于让数字化城市为老年人提供更多便利的建议”。
市经信委在答复中表示,经调查研究,本市老年人日常生活和享受养老服务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存在智能技术不会用、信息途径不知晓、服务过程不便利等困难问题。
“不敢用”,互联网鱼龙混杂,常有电话诈骗、网络诈骗发生,导致老人对网络存在一定的防范心理,很多老人宁可使用传统老人手机,也不愿不敢使用智能手机。尤其是一些涉及资金和金融的环节,老人还是会选择现金或银行卡方式。
“不会用”,老人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同时,由于市场上缺少相应培训机构,大部分培训需要政府托底,部分想学习的老人出现“想学却没地方学”的尴尬境地,部分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由于缺少实际使用,出现学完就忘的情况。
“不愿用”,由于叠加的服务内容和增值功能越来越多,目前网络应用和智能产品设计越来越复杂,导致老人不愿意使用智能化产品,更愿意通过传统模式解决问题。同时,有些老人生怕使用一些智能辅助产品会被打上“失能”标签而被同辈歧视,不愿意使用。
差异化解决方案填补“数字鸿沟”
市经信委表示,应把解决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困难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结果导向,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环境和习惯的老年人,分类梳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各级政府均高度重视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按照国家要求,市经信委、市民政局、市残联、市大数据中心四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的通知》。通知明确了《上海市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设计规范》,提出本市66个政府网站、47个政府移动端应用和23家企业的互联网应用开展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任务。开发设计出大屏幕、大字版、语音版、简洁版、一键达等更加有温度、个性化的适老化智慧应用。纳入改造范围的72个网站和48个APP已全部完成改造工作。上海69个应用通过国家测评获得国家适老化和信息无障碍服务标识,在全国通过测评的222个应用中,占比31.08%,位居全国第一。
接下来,市经信委将会同相关部门深化需求调研、细化项目方案,根据老年人需求和场景设计打通数据通道、优化服务流程,并在相关部门有效监管下,积极引导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参与场景建设,开展场景应用试点。
数字体验官为老服务
市经信委表示,为老年人提供家门口的信息化培训,重点做好数字化应用宣传普及。本市将着力构建社区“信息助力员”服务队伍,加强助力员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支持相关社会机构和公益组织引入专业技术服务资源,开设针对老年人的数字化产品使用培训班、兴趣班等,手把手地指导老年人使用数字化产品。同时,本市还选拔一批老年人“数字体验官”,在老年人群体中树立意见领袖,发挥红人的力量和作用。
本市将持续开展运营商普惠服务试点,推进行政村移动网络深度覆盖,加强偏远地区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活动中心等宽带网络覆盖,走进街道社区,鼓励企业多派技术人员参与社区培训和系列讲座,实现老年人数字化应用操作实践课程全覆盖。
整合适老“医、食、住、行、康、养、护、询”等服务资源,本市聚焦老年人高频应用的领域,协同各部门汇聚共享涉老数据,重塑优化线上线下服务流程,构建完善智能便捷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先打造“为老服务一键通”示范场景。
与此同时,本市还充分利用政府公信力和市场商业推广的二者优势,发挥“政府+市场”的叠加效应,推进银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政府做好后端标准化接口,向被政府认可的为老服务企业开放,企业为老年群体提供适老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共同带动产业发展。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