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法治报通讯员 童画
近日,一系列虚假诉讼民事监督案由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移送至法院,一同送达的还有针对该系列案件的16份再审检察建议。
“针对该系列虚假诉讼案,我们此前已经就其中的10起案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法院均裁定再审,6件已获改判。此外,我们还先后向分院移送虚假诉讼监督线索18件,也均获采纳。”民事行政检察部门的检察官介绍道,这是浦东新区检察院四大检察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融合办”)成立以来办理的第一批民事监督案件,同时也源自一批由大数据“撬出”的“人伤黄牛”保险诈骗系列案。
数字赋能,大数据“碰撞”出类案线索
说起“人伤黄牛案”的案发,浦东新区检察院第七检察部四级高级检察官罗造祉记忆犹新。“当时有保险公司报案称怀疑一些交通事故伤者在人身索赔过程中弄虚作假。由于案情复杂、涉案人员众多,我们第一时间提前介入引导侦查。”罗造祉回忆,一个异常的数据引起了注意:在将本市交通事故的理赔金额、伤残率与同等省市的数据进行对比之后,发现明显偏高,“不是高出一点,而是几倍之多。”
随后,检察官又发现其他端倪:“案件手法雷同,都是通过‘做高’伤残等级来骗取更高的赔偿金额。”
检察官与侦查人员决定用大数据“碰撞”出真相。他们以所涉及的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的民事判决书、伤情鉴定意见书为突破口,建立数字模型,进行碰撞对比和关联分析,发现这些案件呈现出诉讼代理人或伤情鉴定人集中的现象,且保险公司多数对伤情鉴定提出异议。
“诉讼代理人、伤情鉴定人,就是我们发现的两个关键要素。”之后,办案人员又对涉及的这两个因素的民事判决文书再次进行大数据检索、筛选和对比,发现更多涉嫌保险诈骗的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遂逐一重新安排伤情鉴定,由此顺藤摸瓜挖出一个由50余名成员组成的,在短短数年间作案数十次、诈骗金额高达人民币700余万元的“人伤黄牛”团伙。
“‘人伤黄牛’即交通事故理赔中介,他们熟悉理赔流程,专门在医院等地寻找交通事故伤者,为其代理索赔,从中收取服务费。”罗造祉介绍了案情,后经查实,为了获取更多赔偿款,部分“人伤黄牛”与少数伤情鉴定人、个别诉讼代理人共谋,由伤情鉴定人出具与伤者实际伤残等级不符的鉴定意见,由诉讼代理人依据鉴定意见,通过提起民事诉讼的手段,骗取保险公司支付高于其应当支付赔偿金。
刑民协作,让虚假诉讼无所遁形
在审查这一系列保险诈骗案的同时,罗造祉等承办检察官及时将其中涉及的虚假诉讼线索移送到民行检察部门(第五检察部),民事行政检察部门依法启动了民事诉讼监督,调取了原审的卷宗材料和相关的刑事卷宗材料,听取了当事人双方的意见,并组织了两次集中公开听证。通过审查能够确认,原审中伤者提供的伤情鉴定意见书中认定伤者构成的伤残等级,经重新鉴定,均与实际情况不符,足以证实此系列保险诈骗案中涉及的民事案件属于虚假诉讼。“他们对伤者伤残情况的夸大并导致法院采信了这些虚假的伤残鉴定意见,对残疾赔偿金、误工费、护理费等作出了认定。”对此,浦东新区检察院向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
对于类案中发现的问题,浦东新区检察院刑事检察部门、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分别向相关主管部门制发了检察建议书,并获采纳,促使相关主管部门开展专项督查,对行业内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同时,浦东新区检察院还与部分律所、伤情鉴定机构召开座谈会,提出律所和鉴定机构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完善内部职业管理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等建议。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