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的泄露成为了民众日益关注的问题。如今,要求提供个人信息已经成为生活常态,出行、购物、贷款、入学、看病,以及网络学习等各种行为,都需要提供个人信息,毫不夸张地说,除非拒绝融入当代社会,否则,提供个人信息,就是大众必须作出的选择。本期“专家坐堂”介绍的就是个人信息泄露的相关案例。
而一旦将个人信息提供给相应部门之后,无论个体如何小心谨慎、严防死守,可能都已无济于事。这是因为,个人信息已经不再是“我的地盘我作主”,而完全取决于那些得到个人信息的部门与人员,其中,令人最为担忧的便是“内鬼”的存在。“内鬼”作祟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新闻,时常见诸于各种媒体。因为某些部门掌握着大量的个人信息,“内鬼”泄露个人信息的危害,也就更为严重。
依法打击行业“内鬼”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工作,是职能部门的本职工作。只有加大惩戒力度,对所有泄露个人信息的“内鬼”形成高压态势,并持之以恒,才能起到“当头棒喝”的遏制作用。与此同时,作为收集个人信息的部门,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查看信息库的权限级别,建立信息浏览下载追溯机制,强化对信息管理职能部门的日常监管等,才能杜绝“内鬼”兴风作浪。只有将职能部门的依法惩戒、个体的小心防护与相应部门的强化监管融为一体,个人信息才会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而造成的事件也才会少些再少些。金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