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在2022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以“礼”向远行的你们话别

本文字数:1720

尊敬的各位老师、校友、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风荷举,声声起离歌。当《下一站,茶山刘》的歌声再次回荡南湖之畔,又到了最恋恋不舍的时节。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毕业生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关心支持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教职员工、校友、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今天,我把“礼”字送给即将远行的你们,希望你们能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入探究“礼”的价值属性和文化内涵,了解蕴藏其中的道德观、社会观、天下观,使其真正成为内心认同的修身准则、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

第一,以礼正己,修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心性品德

“礼”是自我约束和道德修养的价值理念。  《论语》有云:“不学礼、无以立”。同学们初入社会,应用“礼”来修身养性和自我教化。

首先,正己立身要博学知礼。礼文化有别于西式分科专业化,主张自然与人文、个体与他人的融合,强调人文化成的融通。提升文化素质和个人素养,不仅要博文广识、开拓视野,同时要按照礼的内在要求,一体化融汇所学知识,注重厚基础与专业化的结合。其次,正己立身要克己守礼。“君子慎独,不欺暗室”,无论是独处还是群聚、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常掸心灵之尘、常清思想之垢,坚守本心、善心、耐心和良心,做到自律、自省、自重和自励。第三,正己立身要知行依礼。“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广博的学识、个人的修为要在实践中表现历练,在行动中积累沉淀,知行合一、内外兼修、文质彬彬,方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二,以礼待人,秉持“信近于义、恭近于礼”的处世之道

礼是虚心恭敬、良好和谐的规范。谦逊恭敬、以礼敬人方能得道多助,个人更易成功、社会更加和谐。

一是要保持谦恭礼貌。“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独木难成林,百川聚江海。个人担当作为固然不易,更可贵的是内心时刻谦恭虚己,举手投足传递善意,以谦敬消弭紧张、以诚信赢得信任、以尊重争取支持,展现“心善渊”的人格魅力,“与善仁”的和睦关系。

二是要互相宽容礼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以宽厚忠恕之道换位思考,成己进而成人,自爱进而爱人。即使有不同观念和看法,也要保持理性包容,不能妄自尊大。和而不同、推己及人,理解和尊重多样性选择,多行成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君子之举。

三是要注重文明礼仪。“礼之用、和为贵”。要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礼”内聚道德力量,外化行为规范,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夯实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第三,以礼致和,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

“礼”蕴含着中华文明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在继承中转化、学习中超越,从走过的路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

一是要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源”。新时代的你们,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沟通中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是要深植忧乐为天下的家国情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文化将个人追求和家庭责任延伸到肩负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倡导人们移孝作忠、爱国如家,将深厚的家国情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延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传承、践行。

三是要秉行仁爱及万物的大同理念。礼文化追求的理想目标不仅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序,更是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国家与世界的“命运与共”。无论是“独善其身”时、抑或能够“兼济天下”之际,大家都要关注生活点滴的“一枝一叶”,关怀无穷远方、无数人们的“老”与“幼”,关心大变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爱己、爱人、爱家、爱国、爱天下、爱万物的境界与格局。

同学们!在这个充满告别的夏天、在这个满是不舍的校园最后一次互相告别吧,告别晓南湖的熹微晨光、告别希贤岭上的皎洁星月、告别南湖边的熔金落日、告别思园里的傲雪青松,继续保持热爱、奔向未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愿此去繁花似锦,得酬青年凌云志;愿胸怀万里山河,永葆家国赤子心。愿来日回到母校,仍是青春一少年!(略有删节)

朱非  整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学院 B07以“礼”向远行的你们话别 2022-07-20 2 2022年07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