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加
高考放榜后,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但是在眼下高每年的高考中,总有一些学子超常发挥神奇般地逆袭,考入了自己心仪的高校。那么,在古代的科举考试时代,有没有类似的逆袭案例呢?我们不妨从千年科举史中去梳理一下,看看那些神奇的科考逆袭。
唐朝:错认颜标作鲁公
科举考试制度创始于隋代,到了唐代还不是十分规范,可操作的成分很大。尤其是主考官也就是权知贡举,对于状元的确定有着很大的主动权。
据《唐摭言》载:唐宣宗大中八年甲戌科,礼部侍郎郑熏任知贡举,这次共取进士30名。郑薰审视新进士名单,反复斟酌时,发现其中有一位姓颜名标,心想:“这一定是颜鲁公之后,就让他当状元再好不过。”于是大笔一挥,这颜标就逆袭成为了状元。
颜鲁公就是颜真卿,大家都知道他不仅是个大书法家,“颜体”书法的创立者,他更是一位正直敢言、不避权贵、多次遭贬不改初衷的清官。安史之乱时,他曾因为维持正义而遭奸臣陷害,被叛将刀架脖子上胁迫,他却正言怒斥,毫无惧色,最后惨遭杀害,赢得了人们的敬重。自然郑薰也是十分钦佩他的,爱屋及乌,就对颜真卿的后代非常关心。
新科状元谢恩那天,郑薰在闲谈中胸有成竹地问及颜标的“庙院”,即供奉祖先的家庙,颜标却说:“学生出身微寒,家中不曾有庙院。”郑薰明白自己误会了。很快有好事者编出了打油诗,嘲笑郑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正因为这样,唐代科考容易酿成事故,也会有逆袭机会。据《记考》载:唐昭宗乾宁二年乙卯科,录取25人,以张贻宪为状元,赵观文排在第八名。
出榜后,有个叫李滚的考生是皇妃的远亲,得知自己被黜落,千方百计找茬攻击这次考试。事先,由于皇妃的一再吹嘘,昭宗也颇赏识李滚的文才,听说他未被录取,自然很不高兴。昭宗密令近侍们到贡院门口拦着搜考生的夹带,却什么也没搜到,侍从们回来却奏道:“今年所取的20余名进士,没有真才实学的占了一半,外间议论纷纷,皆以为不可。”昭宗下令在云韶殿对当年新进士进行复试,他还亲自拟定题目,并要求在限定时间内交卷。复试的结果是只录取15人,以赵观文为状元;张贻宪等人不予录取,但允许来年再考。
正是由于这次重考,赵观文才一举逆袭成为状元。朋友、诗人褚载写了《贺赵观文重试及第诗》:一枝仙桂两回春,始觉文章可致身。已把色丝要上第,又将彩笔冠群伦。龙泉再淬方知利,火浣重烧转更新。今日街头看御榜,大能荣耀苦心人。
宋朝:黄裳策论质量高
在宋初,科考制度还不是很严密。太祖赵匡胤时曾出现了“手搏状元”的趣闻。还有一例因皇帝干涉使考生逆袭成功的。据《续长编》载:元丰五年殿试,宋神宗到殿试考场巡视,看了考生黄裳的文章,很是欣赏,并且还记下了几句。可殿试阅卷完毕后,黄裳却被考官们定在最差的一等。宋神宗说:“朕以为黄裳的策论质量最高,怎么他倒不在前列?”说罢,又吟诵起他记得的那几句来。人们赶快去查找,在第五甲中翻了出来,神宗审查无误后说:“这才是状元啦!”
而南宋时,宋高宗也曾黜落秦桧的孙子,使一位大词人脱颖而出。据《千湖居士集》载: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参加了漕试,就是漕运司举行的选拔考试中,大诗人陆游参加了此次考试。主考官陈之茂也知道的秦桧想让秦埙得第一名;但他却让陆游做了“解元”,而将秦埙照顾性地排在第二。
次年,即绍兴二十四年,由礼部主持省试。虽然主持考务的多是秦桧的人,但陆游的答卷太突出了,又被列为第一名,秦埙还是第二。当拟好的试录取名单上报到秦桧手里时,秦桧一看又是陆游居首,将陆游的名字划掉,将秦埙递补成了榜首。紧接着是殿试,秦桧为了让孙子稳拿状元,便利用手中的大权亲自布置亲信担任主考官。这回秦埙的卷子自然排在首位。
岂料,名单最后报到宋高宗赵构那里定夺,这个议和皇帝表面上对秦桧言听计从,内心里并非没有反感。他看了呈送上来的第一名考卷是秦桧孙子秦埙,就大笔一挥,没有让他当状元,直接降为第三。
让谁当状元呢?赵构又亲自挑选。他翻阅了几份考卷,忽然排在第七名的卷子,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这份考卷正是南宋大词人张孝祥的。考试时,思维敏捷的张孝祥,看罢考题,略加思就濡墨疾书,洋洋万余言,文不加点,写得比别人都多。文章长,纸卷自然大。因为纸卷大,才引起高宗的注意,高宗拿起来读了一遍,感到文章写得十分犀利,很有见解,也很得体,尤其是书法遒劲,满卷都是可以乱真的颜体字。正巧高宗也是书法爱好者,不禁拍案叫绝,连说:“这么好的考卷怎么竟然排在第七?”于是越过好几份,将它置于首位。张孝祥就是这样逆袭当上了状元。
明朝:“孙暴”不如邢宽
明代的科举考试,整体上要严肃多了,但是其背后也不乏一些操作。有一位考生就因为名字不被皇帝看好,而痛失状元,反之让第三名逆袭了。
据《双槐岁钞》载: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甲辰科殿试名次是:第一孙曰恭,第二粱禋,第三邢宽。由于“曰”字离“恭”字较近,古代是直行书写,猛一看看就“暴”字,明成祖皱着眉头说:“不行!孙暴怎么能当状元?这名字多难听!我看孙暴不如邢宽。”最后邢宽成了状元,孙曰恭落为探花。
“孙暴”的命运毁在了名字上,的确很是可惜。而河南杞县孙贤的状元,差点被别人从幕后抢走。
据《方洲杂言》载:景泰五年科会试,主考是大学士浙江人商辂,江苏人学士黄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学士钱溥及郎中张穆为房考官。由于主考是浙江人,所以会试阅卷时,黄谏坚持要让浙江海盐人张宁当会元,而钱溥、张穆则反对。双方争持不下,最后由商辂拍板,张宁屈居第二。
黄谏这人个性很强,没有为张宁争到第一,他气冲冲地在张宁的试卷批道:“待到殿试时,定会出人头地”。
殿试那天,张宁起草尚不到一半,浙江桐庐人、礼部侍郎姚夔来到张宁身边,仔细看了他的草稿,问道:“你就是张宁吗?笔力很不错,只是切题不很准。”张宁原稿是劝皇上勤政的,于是改为劝皇帝修德。姚夔又把武进(今江苏常州)人、礼部尚书胡滢带来,互相高兴地使着眼色。考场内外的各管事官员,也都陆续过来观看,都有期望之色。
下午三点多,胡滢附耳低声对张宁说:“你这卷子应该读给皇上听,请你好自为之。”张宁说试卷纸不够。胡滢当即命仪制司找到一份卷子上多余的纸,裁下来,贴在张宁卷子后面。张宁怕誊写不完,胡滢说:“你只管放心写,我去奏请圣上,依照往年特例,让你晚上点了蜡烛继续写。”说罢,亲自给他添水,命监试官帮助磨墨。
第二天一早,胡滢把张宁带进宫中,让他在值班房里等候。胡滢与姚夔进内阁请示大学士们,再三要求让张宁把卷子誊完。河北人、大学士王文不同意,大声说:“因为张宁是南方人就这么特殊么?如果今天誊卷,耽误了唱名仪式谁负责?”胡滢颇不甘心地说:“我忝居知贡举之任,把这么一个人才耽误了,如何是好?”江西籍大学士陈循看了卷子说:“这不过是块厚皮馒头而已!”
结果,逆袭的是孙贤,张宁被定在二甲第四名。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