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荔
暑假去哪里遛娃?面对这个问题,相信许多父母都会打开某音、某书、某评寻找攻略,甚至会被大数据精准捕捉,即使没有搜索相关内容,也会主动推送。精美的图片、视频,情深意切的推荐文字,很容易就让人“长草”了。然而,想了解更多景点情况,搜索其他消费者发布的游玩体验或消费点评时,却会看到大量不一样的声音,其中不乏“被某某视频骗了”“根本不像一些攻略说的那样好”……
攻略式的推广软文不是一件新鲜事,“新鲜”的是由此引发的争论。软文相当于广告,那么当实物与广告不符合的时候,软文或者说广告发布者是否应该承担相应责任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不同于具体产品,监管部门可以就产品实际成分、效果是否与宣传一致等予以管理,对游玩类广告的判定难以以好不好玩,体验好不好作为标准,因为游玩体验相对来说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
要限制“吹过头”的推广,还得靠平台的合理发布机制,比如不能只置顶、推广好的评论,删差评,甚至以删差评、发好评作为牟利手段,要公平地展示所有评论,并且在软文上注明“广告”“推广”等字样,让消费者能够明显识别哪些是真实的消费游玩体验,哪些是“广告”,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当差评多过好评的时候,就不应该让这类“推广”再出现了。
如果说这种软文类的“攻略”还算是大家能够把握、辨别的内容,即使文不符实也最多是费点钱、费点时间,不像有些推广那可能是“要命”的。比如近期四川彭州市龙槽沟发生的事故,事件发生后大家才发现原来网上的热门推荐竟是未开发“景点”,美丽风景照片之外是被无视的警示牌、被破坏的铁丝网……“攻略”里只提风景不提风险,那么当事故发生,产生侵害,发布者、平台是否要担责?平台是否应该有相应的审核机制?对此,专家、法律界人士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只是目前,大量未开发景点的“攻略”还是在多个平台可见,相应的安全风险或提示也未被提及,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软文推广无可厚非,分享攻略也是好事,但由衷希望在“种草”的同时,发布者、相关平台不要唯利是图,多考虑内容发布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安全第一。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