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自强崇明工作站社工 陈裕红
整理:法治报记者 徐荔
从事禁毒工作十余年,有这样一位母亲让我印象深刻,她30岁产子,如今已年过七十,满头华发,她就是服务对象周的母亲巧。周是个有着6次强制隔离戒毒经历的药物滥用人员,如今周已戒断二年有余。回忆与他们母子的相识、服务过程,百感交集。
父亲因他中风 母亲被他气“疯”
第一次见到巧,是她来到我的办公室,柔弱、纤细、文静,满头的华发为巧增加了风霜。我把一杯热茶轻轻放到了她面前,她微笑点头示谢后,静静地拿起了杯子。后来,巧讲述了她与丈夫相遇、相知、相恋到结婚的过程,30岁那年巧才生了周。在那个年代,30岁养子算是晚的了,所以夫妻俩都十分疼爱周,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着。
打破幸福是在2006年,周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了,那年对巧他们来说是晴天霹雳。是给儿子的爱不够吗?一直无条件相信儿子的巧和丈夫崩溃了。
儿子在里面戒毒,父亲在外面煎熬,母亲则在期盼,他们在等待……一年后巧和丈夫接回了儿子,为了给他创造一个新环境,他们将市区的房子卖掉,将周欠的债还清,并在崇明购房。但这一次,在巧忙着为儿子转换环境忙碌时,仅仅三个月,周就经不起诱惑又陷入泥沼,再次被强制隔离戒毒。这一次的打击,使周的父亲中风了,巧气“疯”了,夫妻关系也出现了裂痕。巧的丈夫进了养老院,夫家的亲人都放弃了周,表示不会再接纳他,但巧对周说:“孩子,妈妈不会放弃你,我等着你出来。”
母亲的鼓励与支持使周表现积极,提早出所,母亲将他接回了崇明。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差异使周和巧都有些适应不良,没多久又回到了市区。之后,周想看望父亲,但父亲家的亲戚以怕他们纠缠不清和刺激周父为由拒绝了,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为此事,周大受打击,冲动之下又用毒品麻痹自己……
“妈妈请再相信我一次”
强制隔离戒毒2年后,周回归社会,巧为了让儿子脱离原来的生活,在崇明的一个农场安了家,而周也在母亲和社工的帮助下很快适应了新生活。母子二人相扶相依,半年之后,周交了一个女朋友。
女朋友对在农场单调的生活不满意,而深爱女友的周在推拒无奈下,不得不听从女友的要求去市区。
谁想到女友的朋友圈比较复杂,周又踏上了一条荆棘之路,甚至有一次周将巧的退休金全部取光,置住院的巧于不顾,最后在一次用偷来的钱购买毒品吸毒时被公安机关抓获。
病床上的巧在好心人的资助下,揣着200元钱回到了农场,每日清汤米饭坚持到了发退休工资的日子,巧默默流泪:这还是自己的儿子吗?社工在知晓巧的情况后,及时将情况告知居委会,并立即和居委干部进行家访,还发动同小区的热心人士沈阿姨和巧结对,给予她关心、关爱。
周的行为深深伤害了巧,她生出了放弃儿子的念头,然而夜深人静的时候,巧又想起小时候的周乖巧听话的模样,依然牵肠挂肚……随着社工的日常走访,慢慢引导,巧还是决定给儿子机会。母爱战胜了一切,巧开始去探望在强戒所的周,定期写信鼓励他,期待未来的生活。
巧在信中写道:“妈妈在外面等你,等你出来,我们好好生活,妈妈老了,又有多少的日子可以伴你?你要好好的。”巧发自内心的呼唤唤醒了周的良知,周在强戒所写信给社工,表露对母亲的愧疚和对未来的向往。社工回信给予疏解、鼓励和支持。
周出所的那一天,社工与巧一同前往接所,那一刻,周红了眼眶抱住了巧,喃喃自语:“妈妈、妈妈请再相信我一次”。巧紧紧抱着周轻轻道:“妈妈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对吗?”“嗯,妈妈,我不会再让你伤心了”。
出所后的周真的重新做人,立志不走老路,而巧也充分给予周信任、关爱和支持,使周定下心来踏实生活。正是有了爱,周不仅完成了三年康复迎来了戒断,并且还持续保持良好的戒毒康复成果。
巧给予周希望和力量,也给予社工深深的感动,无私的母爱唤回了曾经的浪子,让爱充满人间,让世界更美好。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