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昨天,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44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条例将于10月1日起实施,这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首部省级地方法规。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指出,上海是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领先地区之一,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是上海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经过多年发展,本市人工智能产业整体保持增长态势,行业价值红利正加速显现。但产业发展中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场景落地难、治理体系不够健全等堵点难点问题。为此,有必要从地方性法规层面进行制度创新,发挥本市人工智能产业的生态优势,破解发展中的问题,确保重要战略任务落实落地,为上海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此次《条例》明确了人工智能产业范围,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的具体职责。通过设立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为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同时要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及其他相关行业组织,促进产业协同,加强行业自律。并且鼓励人工智能领域市场主体积极创新。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产业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科普和宣传。
《条例》进一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产业发展。
《条例》还围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城市生活品质和现代化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在经济、生活、城市治理等领域规模化应用:一是明确经济信息化部门组织制定人工智能示范应用清单,并指导和督促相关方面予以落实。二是深化人工智能在制造、金融、商务、物流等经济领域的应用。三是深化人工智能在互联网、教育、医疗、养老等生活领域的应用。四是深化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领域的应用等。
《条例》同时兼顾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安全可控,明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相关行为底线:一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二是明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根据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的特点,制定、修改或者废止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对高风险和中低风险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规定市有关部门可以就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轻微违法行为等制定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三是明确人工智能伦理专家委员会职责,发挥其在人工智能领域伦理规范方面的作用。四是明确相关主体开展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定,增强伦理意识,并不得从事相关禁止行为。五是注重劳动者、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保护。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