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综合

昔日寂寥小渔村,今朝蝶变网红地

本文字数:1185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法治报通讯员  周峰

淀山湖一村位于朱家角镇最西端的淀山湖畔,是一个专门从事野生捕捞的渔业村。村民依淀山湖而居,世代以打鱼为生。在历经过环境净化、村庄美化、乡村亮化后,这个曾经落寞的小渔村,日渐成为市民热捧的网红打卡地,游客纷至沓来,度假、拍照、垂钓……渔民们纷纷收网上岸,转型拥抱旅游业,静候远方客人的光临。

给渔具“安家”

村民王老先生世代居住在淀山湖一村中。过去,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他。那就是许多季节性的捕鱼工具、渔船配件、闲置油桶等没地方安置。这些东西往往体积大,摆在外面,不仅影响村容,而且风吹日晒很容易损坏。

村委杨书记是个女退役军人,做事风风火火。常常一有空就跑去村民的船头,与他们一起拉起家常,听听他们的想法。“家里没有这么大的地方安放。放在外面不但占道,还不安全。着实让人头疼。”王老先生说。

“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一定要解决。”杨书记暗暗下定决心。村委针对渔业村特点,对全村渔网、油桶、辅助渔船等渔业生产工具、宅前屋后堆物进行汇总梳理,摸清底数。积极发动200人次党员干部带头清理堆积物30吨,同时将村里两间厂房及多个闲置用地用作全村渔业工具集中安置点,最大限度了满足了村民的诉求。

还河道“清白”

“别看现在这河道那么干净,这在过去啊,上面长期漂着垃圾和各类漂浮物。老远就能闻到一阵阵恶臭。”

村民王阿姨记忆犹新当初的“惨状”,一直耿耿于怀。“那时候想去河道边洗衣服都嫌水脏。”

由于渔村生产生活的特点,这里长期一直是“脏、乱、差”的代名词。港口码头杂草丛生,车辆乱停乱放,特别是码头水域积累的生活垃圾和湖面垃圾,更是人居环境整治的一大难点。

痛定思痛,淀山湖村拉开了以“建设生态、文明、整洁村庄”为主题的“三大整治”决战序幕。随着“三大整治”的号角声吹响,以水域无漂浮、路面无违停、街道无垃圾为目标,淀山湖村持续开展多轮攻坚。全村被划分为若干个个片区,由村两委干部分片包干,不放过每个角落。清理村河道、主干道、支路、绿化坛、停船浜等场所,将地表杂草杂物、沿岸生活垃圾、路边违停车辆整治一空。

小渔村“蝶变”

被村民“扮靓”后的小渔村,一夕之间变成了网红村。“想不到青浦还藏着这么一个世外桃源,拍照张张出片,都不用修图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张先生兴奋地说道。

但随之而来的,人员聚集容易产生疫情、踩踏、溺水等事故,个人乱设摊、营运三轮车揽客、无证民宿等,也扰乱了这湖畔一池清净。

村委立即行动起来,制定了应对之策。为保障进村游客的安全,在防汛堤上设置警示牌,超前100米设立限流标识。配备数字哨兵,由党员、村民代表等组成志愿者队伍,做好信息登记,引导游客有序进出。通过广播提醒游客禁止进入村民自搭简易浮桥等危险区域活动。派驻巡视员在防汛堤周围不间断巡逻,对游客下水游泳、开展水上娱乐活动等行为及时劝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综合 A07昔日寂寥小渔村,今朝蝶变网红地 2022-09-23 2 2022年09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