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季张颖
本报讯 昨天下午,市委外宣办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主题,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生态环境工作的进展成效。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年来上海逐步构建全社会大环保格局,2021年主要水体水质优于Ⅲ类比例达80.6%,为历史最好水平。《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行三年来,全市居民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均保持在95%以上,98%以上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表示满意。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鹏介绍,上海以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分阶段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环境问题,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全面提升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能力方面,2018年基本消除黑臭河道,2020年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从根本上解决了河道污染。2021年主要水体水质优于Ⅲ类比例达80.6%,为历史最好水平,“一江一河”已经成为上海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过去十年,上海还不断加强地方立法,制定修订了《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发布30余项地方性标准,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力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守牢生态环保底线。
在接受记者提问时,市绿化市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家富介绍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行三年以来的情况。记者获悉,目前全市湿垃圾资源利用和干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共24座,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从2018年的1.5万吨/日上升到今年的3.1万吨/日,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2021年底,全市14.32万市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工作满意度评价活动中,93%以上的市民对垃圾分类给出“五星好评”,98%以上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表示满意。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