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
近期在网上看了段热门视频,是某地摩托“骑士”们在一处环山公路上的事故集锦。短短5分钟视频里,有多辆摩托车或是与机动车碰撞,或是摔倒于路中央、路旁,车辆破损,零件散落,出事“骑士”们则躺在地上,有的正被施以急救,有的暂无人照料。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哪场战争双方发布的战绩视频集锦。
我记得小学时,就被父亲带着当过两年“小骑士”。那年他买了辆摩托车用于通勤和接送孩子,但是“两轮承载灵魂”我没有体验过,倒是某次下车时小腿被滚烫的排气管烫伤,成了我挥之不去的阴影。加之父亲两度因天雨路滑骑车摔跤遇险,促使他不久后就卖掉了摩托改学汽车,加入“四轮承载肉体”的“尘俗”队伍。
近年来随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售价高昂的摩托车与“骑士文化”渐渐有了小众用户群。许多网民知晓这个群体,是某次“大奔”司机侵犯一位女“骑士”的路权还出言不逊,全程被后者头盔记录仪拍摄上传至“骑士”群,最终司机被“骑士”们精准锁定围堵,“大奔”在各色豪华摩托的包围下瑟瑟发抖,司机一改嚣张气焰在镜头前乖巧读检讨书,“骑士”群体“一战成名”。
这段视频从正能量角度看,传达了两重含义。一是摩托车作为机动车,同样在机动车道上享有路权,汽车司机不能因摩托体型苗条,就肆意别车侵犯路权。知道这点后,我如今驾车上路,想超摩托时同样会先打灯,观察对方是否愿给我留空间,再打方向盘。二是摩托确实灵活机动,你看那么多人搞“团建”,如果开车去,光停车就要排一长队,甚至还找不到车位,人家摩托直接围成一圈,翻身下车就能整活,重新定义了出行便捷。
然而,摩托虽拥有自身优势,但“骑士”若对其肆意使用,就很容易让这个新兴群体蒙受负面影响。例如摩托苗条的身形,更强调对其路权的保护,但反过来,“骑士”也不能因自己灵活机动就肆意侵占汽车的路权,特别是摩托“钻车缝”行为,道交条例早有明确:“机动车在遇有前方机动车停车排队等候或缓慢行驶时,应当依次排队,不得从前方车辆两侧穿插或者超越行驶。”也就是说,摩托钻车缝是违法的,此举也容易酿成事故。再就是所谓“两轮承载灵魂”,起因是高性能摩托的提速明显快于汽车,也更容易超速,这同样威胁到“骑士”自身和他人安全。
话虽如此,但想起刚才写到“翻身下车就能整活”,想到“骑士”们一身帅气装备,再联想自己日常找车位侧放移位埋怨自己车不够小停不进等负面情绪,为啥有些心动了呢?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