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法治文萃

误打误撞,竟薅了骗子“羊毛”?

这些反诈经历不是段子

本文字数:4459

在诈骗伎俩层出不穷的当下,人们既可能沦为被骗者,又应成为反诈骗的主力。网络论坛“有趣的反诈骗经历”话题,吸引了17646人关注,浏览量达1.4亿次,且仍在不断攀升。网友纷纷发帖贡献自己所遭遇到或直白浅显、或心机深重的诈骗手法。

赌气不理  躲过陷阱

日常生活中,网友小丫吉奥自认有一定防范意识,不会接看起来不对劲的电话。但前几天有个电话打进来,号码看上去比较正常,她就接了起来。

对方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说她开通了京东金条,需要关闭,不然对征信有影响。她答应下来,挂断电话后找了半天却没找到关闭位置,心里有点烦,就放弃了。

第二天,对方又打来电话,询问是否成功关闭。“我一听觉得好热情,但当时有点忙,也没顾上。”等到第三天,对方再次打来电话,小丫吉奥只好打开免提,听着指挥进行操作。就在这时,一旁的同事提醒,“估计是诈骗吧!”小丫吉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直接告诉对方,不用操作了,大不了注销账号。没想到对方还来了脾气,批评了她一通,质问到底是哪里不会操作。

骗子说话还这么冲,小丫吉奥被“噎”得气不打一处来,一时不知如何反驳,干脆称“听不懂你说话,你普通话太差了!”并直接挂断。

“后来我在京东客服页面输入‘有人打电话让关京东金条’,直接弹出好几条反诈提示,并提供了一个链接,可以查询号码是否是正规电话。我一查,果然是假号码。”但她坦言,如果对方演技再好些、普通话再标准些,以及没有同事提醒,自己还真有可能上套儿。

瞄准人们对征信的重视,以“帮忙关闭××”为名的诈骗狼烟四起。襄阳、菏泽等多地网警公号近日均披露类似案例,市民接到自称“京东客服”的陌生来电,能够准确报出受害人个人信息。骗取信任后,便称需将开通过的“京东白条”“京东金条”等业务注销,否则会扣取使用费、影响征信,给受害人施压制造恐慌。过程中骗子会诱导受害人向指定账户转账以进行“资金清算”,还会以征信分数不够等为由,逐渐诱导加大转账金额。网警提示,任何时候不要轻信转款,对内容存疑请直接联系官方客服或96110反诈专线核实情况。

警惕付费  举报拉黑

“本来保证说没有押金。我就听了一个多小时的腾讯会议,把账号都弄好了。”网友雪山称,自己不久前尝试着加入了一个兼职群,里面号称提供淘宝客服、游戏试玩等很多种工作。而待到热情满满准备“大干一场”时,管理员话锋一转,暴露了有押金的事实。

当然,为了打消人们的顾虑,兼职群为“押金”赋予了冠冕堂皇的意义,称之为“约束金”。新人交纳330元“约束金”,完成第一单并通过考核即可返还,后期接单就不再收取费用了。此举是为了“维护合作商和员工的利益,防止同行恶性竞争、打酱油,以及挑选出优秀的、真心实意想来工作的朋友。”

幸好提到“钱”,雪山还算警惕,反手注销账号,并将对方账号进行举报拉黑一条龙处理。在跟帖中,却有不少人称,自己就是这样被骗的。

时间自由、操作简单……记者发现,以兼职、居家等为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搜索,会弹出大量招聘信息。五花八门的“好工作”摆在眼前,一行行描述充满诱惑,令人颇为心动,迫不及待想要上岗。

对此,有网友支招,多分析一下他们提供的兼职,就会发现漏洞。比如游戏公司根本不需要招聘没经验的“小白”试玩,前期开个测试服,玩家就会不断涌进来,所谓“试玩”只能是骗人的。类似的还有“打字员”等诸多兼职,现在很多软件已经可以做到直接将语音转成文字,写网文的价格也不高,只是简单的打字,怎么可能给出宣称的高价?而更简单的思路则是,但凡要先付费的,无论以什么名义收取、如何保证以后会返还,都不能轻信。

误打误撞  反薅羊毛

与前两位网友的遭遇相比,小盐遇到的骗局更加“沉浸式”、具有迷惑性。令人后怕的是,他也确实被骗到了,幸好中途醒悟过来,但依然惊出一身冷汗。

“之前有段时间和健身房在退费方面有些纠纷,一直沟通无果。有天突然接到电话,说健身房同意退费,让我快速加群下载退费软件。”小盐称,因为自己的确在和健身房沟通退费事宜,几乎立刻就相信了。

进QQ群点链接,下载“华夏银行”软件(后知道是假页面,但做得和真页面外观一模一样)。小盐按照客服指示,先提现100元以确定绑卡信息,很快卡里成功收到了100元。

接下来,客服告诉他课时费不能一次性退清,要购买理财产品,以返利方式退费。比如买1000元理财,退回1300元,多出来的300元就视作课时费退款。同时,客服给出100返120、800返900、1000返1300三个方案供挑选。

“我一想我需要退费那么多,当然选大额的了!”小盐不假思索给对方转账1000元,而在等待1300元返利的过程中,他突然清醒过来——如果真想退费,为什么会用这么复杂的方式?对方根本没核实要退费的课时数,之前跟健身房明明就围绕着课时数在扯皮的。

“而且还是老挝打来的电话”,念及种种疑点,小盐确定自己被骗了,一股悔意涌上心头。自认理智的他从没想过会被骗,也从不相信天上掉馅饼,但这次诈骗借着退费由头让他放松了警惕,真是防不胜防!

本以为1000元就这样有去无回,没想到许是对方觉得他很好骗,想“捞大鱼”,过了一会儿竟然真的转回来1300元,又给了个8000返10000的新方案。“这回我肯定不会再信了,将1300元转到支付宝里,就报了警。”

算上开始提现的100元,小盐反倒从骗子手里“薅”来了400元。他将这戏剧性的经过记录下来,跟帖中有人称“也想去薅骗子的羊毛”,又被众人劝,非专业人士切勿模仿、万一又是个新的局……

谈及此次先被骗又有意外收获,小盐觉得教训满满,“最终总结就是,不要接听任何陌生境外来电,也不要轻信返利活动。”(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链接

全民反诈的“法律之剑”与“技术之盾”

价值23800元的微信

“你好,我是良渚新城派出所工作人员,你刚刚是不是接到了诈骗电话,千万不要相信,那是诈骗,停止一切操作。”

2022年6月的一天,浙江余杭辅警沈良平发出了这条“价值23800元”的微信消息。

彼时,家住余杭的伍先生刚接到一个自称为某客服的电话,称其大学时期办理了“学生贷”,需要及时注销。伍先生按照对方的要求下载了一款网络贷款APP,正准备在该平台上贷款23800元并转入对方账户。看到沈良平发出的微信预警提醒,他方才恍然大悟。

2021年以来,日均下发预警指令超11万条,避免近3000万名群众受骗,全年共拦截诈骗电话15.5亿次,诈骗短信17.6亿条,这是今年3月公安部最新披露的数据。

反电诈的法律利剑

而就在近日,电信诈骗犯罪这一发案率最高的突出犯罪,迎来专门法律治理时代。9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表决通过,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

反电信诈骗法的通过实施,是一次快速、精准回应社会需求的“小切口”立法,终结了电诈领域相关法规分散、法律层级较低的困境,不仅反映电诈发案之频繁、治理形势之严峻,亦足见对此类犯罪严厉打击惩处、保护老百姓“钱袋子”的决心。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由多链条、多层级、多环节构成的复合型犯罪形式,庞大的上、中、下游黑灰产业渗透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各个环节。对此,此次通过实施的反电诈法专门强调了“源头治理”“全链条治理”和“综合治理”。

具体而言,反电诈法一方面强调从源头预防、打击和治理网络黑灰产业;另一方面更加侧重用户端保护,一手协调相关行业平台履行反诈职责,一手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反诈宣传,提高反诈意识。可以说,反电诈法的通过实施是在犯罪团伙——平台——受害者这条犯罪传导链条的每一环节以法律设计形式发力,实质性地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减少被害可能,为综合长远的治理搭建了框架。

反诈需要群防群治

其实,电信网络诈骗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深度嵌入数字时代的结果。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加速向线上转移,越来越多的资金交易以数字形式发生,而网络领域的数字风险和高流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如今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规模团伙化、技术专业化、作案跨平台的趋势,引流和诈骗模式也不断升级,诈骗过程周期长、环节多。

以十分典型的“杀猪盘”诈骗为例,犯罪分子瞄准了现代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弱点,犯罪过程同时涉及婚恋平台、通信平台甚至网络金融平台等多个平台,时间长达1-3个月。同时,由于诈骗话术迷惑性极强,且资金交易大多是由账户本人操作,风险特征更加隐形、识别难度更甚。

因此,正如反电诈法所强调的“综合治理”一般,反诈不仅需要法律层面的顶层建构,更需要建立群防群治的全社会综合机制。

技术+人防,

做好“反诈看门人”

更全面:一场技术与心智的对抗赛。

首先,诈骗依托于网络,防治也需要网络支持。在实际的诈骗案例中,有大量的资金通过微信支付等互联网服务平台进行交易。因此,作为风险应对的重要参与方,电信、互联网平台可谓是“反诈看门人”。此次反电诈法的第四章明确规定了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对涉诈风险的监测、识别、处置等犯罪防范义务。

如今,反电诈与打击网络黑灰产业成为同时深度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充分搭建人防机制的重点领域,包括腾讯在内,众多中国科技企业都在共筑这道“反诈防火墙”,实现全社会的联防。

同时,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近年来国家反诈中心也向大众推荐了国家反诈中心App等多款反诈利器,不仅包括专注提供可靠信息、有效甄别的全国移动电话卡“一证通查”服务、云闪付App“一键查卡”,更囊括96110预警劝阻专线、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系统、来电提醒“反诈名片”“微信支付风险预警”等预警劝阻机制。

可以说,这是全方位地搭建了针对用户的“心智对抗防火墙”,旨在用交互式的风控技术,将受骗用户拉出“自愿支付”的剧情,意识到自己正在被骗。

以微信支付风险预警为例,从高风险交易弹窗,到15分钟的“转账冷静期”,再到防骗客服人工电话提醒,在预警和劝阻机制的构建上,可以看到腾讯正在向技术注入人情,以更具交互性质、更有温情的方式唤醒用户的安全心智。

更精准:“精准推送”的反诈宣传。

此外,反诈宣传是最根本、最有效的反诈一环。对此,反电诈法也有专门的规定,例如第八条规定要加强对老年人、青少年群体等特殊群体的宣传教育。可以看到,反诈宣传正逐步走向分群体、分类型的精准宣传,有效对抗不法分子的针对性诈骗手段。

近日,在国家反诈中心的指导下,腾讯多部门联合开展“反诈在行动”系列宣传活动。微信支付、腾讯守护者计划、微信安全中心、QQ、腾讯手机管家等部门,通过公益短片、趣味答题、宣传海报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普及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知识,提升社会公众的反诈意识。

全民反诈的背后,是数字时代风险对当下的法治安全与公民利益的挑战。提升反诈意识、扼止电信网络诈骗,既需要法律之剑,也需要技术之盾。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这既是对产品设计的要求,也是对风控技术的要求,只有不断增强风险监测、分析和预警能力,并搭建跨平台、跨地域的信息共享系统,才能实现对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有效甄别和防范。(来源:半月谈)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文萃 B06误打误撞,竟薅了骗子“羊毛”? 2022-09-30 2 2022年09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