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胡蝶飞 夏天
武康大楼如何从满面“蜘蛛网”到如今的“网红打卡点”,法治精神浸润出它的美;法治文化如何融入“上海说唱”,在田间地头开出法治之花;法治的基因流淌进了申城的大街小巷,也成为城市软实力最坚硬的保障。9月8日至10月10日,首届上海法治文化节成功举办。从开展党章、党规进剧院、进地铁,到举办“百年辅德里,循法而行再出发”主题活动;从25家市级委办局、群团组织、高校及全市16个区的积极支持,到线上线下数百万人参与……“以人民为中心”,凸显“贴近市民、普惠群众、丰富多彩”,首届上海法治文化节7大主题、35项重点项目圆满完成。“上海法治文化节”成为网络“热词”,燃点起人们对于法治文化的高度热情。
武康大楼改造中的法治故事
一幢公寓楼频频登上热门景点榜单,成为上海“超级网红建筑”,离不它的“高颜值”!架空线入地,使得裹着大楼的“蜘蛛网”消失了;武康大楼整体修缮,让邬达克最初的浪漫设计,最大程度地还原在每一砖每一瓦上。
这一切离不开循法而行、依法而治!徐汇区湖南路街道武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柏祖芳讲述了武康大楼改造中的法治故事。
“武康大楼整体修缮顺利进行,这其中没有发生一起居民矛盾。包括居民和居民之间、居民和施工方之间,也没有发生过一起冲突。”柏祖芳说,在整个修缮工作正式开始之前,她就和同事们及时了解大家的烦恼,倾听大家的需要。坚持每周参加工作例会,把居民遇到的问题带到会上,把居民的想法和建议融入到解决方案中。
“这也是居委会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和任务。”柏组芳说,在这个过程中,居委班子保障居民对大楼修缮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其中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怎么解决晾衣服难题。二楼的一户居民提出来,汽车间上面那个平台,一直空关着,不如用来当作“公共晒台”,这个提议居民们一致同意,这次修缮工程计划之外的二楼改造项目,经过一定程序,被提上了日程。让生活在大楼里的居民们能够充分享受遇到武康大楼焕新后的一切成果。晾衣服的问题解决了,生活环境更加好了。这座法式历史建筑以现代法治精神浸润出了“表里如一”的美。
据了解,持续一个月的上海法治文化节业已圆满落幕,为上海新一阶段法治软实力、城市竞争力、文化品牌力塑造赢得了关键一役,它还将持续、深刻影响上海法治建设的未来。
法治文化节期间,相关部门进一步建立联合体、设立示范点、解决老难题,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效能。上海市、黄浦区两级首个“依法治理共同体”成立和全市首批166户“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授牌,开启基层依法治理新格局;金山·平湖“沪浙毗邻地区民事民议示范点”建设等,积极推动基层民主协商议事工作向纵深发展。
整个法治文化节“以人民为中心”“普惠群众”,而青少年则是最受关注的群体。
组建300余人的市、区两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普法宣讲团,启动2022“百校百讲普法行”,开展647场“尚警讲坛·学生安全教育”宣讲,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法治保障进一步走深走实。
“上海说唱”登百姓舞台,法治元素融入乡土文化
“一级美颜年轻交关,二级美颜回到高三,三级美颜爷娘不睬,四级美颜无家可归。”
舞台上,四位爷叔手持三翘板,用富有韵律的上海说唱作品《美颜》,将“网络世界虚拟多,擦亮眼睛莫糊涂,美颜之下皆美女,是真是假看清楚”的网络反诈道理娓娓道来。舞台下,村民观众们早已笑得前仰后合。
这是近日在奉贤区光明村百姓舞台的热闹一幕。奉贤区作为上海乡村振兴的重要战场,坚持面向农民、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农村学法用法教育,有针对性解决普法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经过近一年努力,首批“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涌现:把每家每户这个社会细胞作为法治力量传递的着力点,让家家户户发挥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作用,将法治文化与乡村治理相结合,不断提升农村学法用法水平,提高法治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奉贤以‘贤美文化’滋养‘法治家风’,巩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质量。”奉贤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向义海表示,依托“宪法进万家”、乡村企业“法治体检”专项活动、“百场法治文艺到宅基”等活动载体,奉贤努力实现法治文化零距离、立体式、全覆盖;拓展法治文化阵地空间纬度,将法治元素融入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乡村文化等建设,创新打造“奉法里”法治驿站,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法治客厅”,全面打响“法润贤城”法治文化品牌。
首届上海法治文化节充分挖掘了法治文化的亲民特性,各类法治文化“沉浸式”体验活动举办,各大法治文化品牌阵地开放,各种数字化法治文化活动线上开花。
一个月里,群众走进中共二大会址、国歌展示馆、陈望道旧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了解历史中的法治细节;走进地铁,沿法治文化长廊细读法典精解;走进民法典主题公园,体验法治文化互动活动的欢乐……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非遗传承”“未成年人保护”等多个元素跨界结合,市民在充分的互动体验中感受法治为美好生活的赋能。
作为上海法治文化节的重点项目之一,上海“智慧法院”之旅成为一大亮点,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上铁、青浦、闵行、徐汇、金融5家法院,连续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彰显出智慧法院“高效”“便民”“高科技”的特点。
法治文化同样联系着线上线下两端多维度的世界。浦东新区推出线上线下滨江东岸法治漫步打卡线路,长宁区推出全市首个数字法治文化地图;普陀区推出《喵星人遇上民法典》普法游戏小程序……当前的法治文化建设,正开启更多的数字空间,建设“在云端”的法治文化阵地。
法治成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法治的进步也深刻地影响着申城的营商环境建设。根据中央支持浦东新区打造引领区的意见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授权浦东新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浦东新区政府在暂无法律法规或明确规定的领域先行制定相关管理措施,为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法治保障。目前,已经出台了12部浦东新区法规、6部管理措施,聚焦一业一证改革、文物艺术品交易、非现场执法等经济民生领域。首届上海法治文化节浦东系列活动上,一节讲述“浦东新区法规诞生故事”的法治慕课成为了活动中的亮点。为进一步提升已出台的浦东新区法规和先关管理措施的知晓度和认可度,浦东新区司法局联合新区委宣传部和东方财经浦东频道推出“与法有约”慕课,为浦东法治化营商环境高地建设提供经验和智力支持。
“与法有约”慕课以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形式面向大众,重点聚焦与支持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主题,畅谈法治话题。首次“与法有约”的慕课以“浦东新区法规诞生记”为开篇。接下来,每一部出台的浦东新区法规和管理措施都有望上线一堂慕课,让各部浦东新区法规和管理措施的立法执法部门、受益第三方、相关法律专家、人大政协代表等,解读法规要点和贯彻实施中的法治故事,将“与法有约”慕课打造成为市民了解浦东法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
江河之汇的北外滩,坐落于浦江金三角,如今已然成为“世界级会客厅”和“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数据显示,金融业已成为虹口区的重要支柱产业。金融产业作为区域经济驱动核心高速发展,特别是北外滩区域,创新金融犹如雨后春笋,新型业态异彩纷呈。
金融产业集聚的背后,离不开法治的服务保障。虹口区政法单位先后出台《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助力打造北外滩都市发展新标杆行动方案》《虹口区人民法院关于为北外滩打造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关于2022年虹口公安分局推动支撑北外滩开发建设30条举措的实施意见》,配套出台服务保障营商环境实施意见及行动方案、警企协作机制、常态化联络机制等,全方位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能级跃升。
“我们擦亮特色审判品牌,营造公正高效司法环境”“2021年底设立北外滩滨江治安派出所,在滨江筑起巡逻守护风景线”“我们打造北外滩‘一品一所’基层立法联系点”“努力构建数字化法治政府建设新范式”……还有来自虹口区法院、虹口公安分局、虹口区司法局、北外滩街道的演讲者们,也先后上台演说,分别讲述了法治实践探索中的一个个生动有温度的故事。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