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在青浦,崧子浦社区有点特别。作为大型动迁小区,社区居民都是动迁居民和出租户。截至2021年11月,社区总人数为4913人,其中动迁居民为3204名,出租户居民为1709名。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层次也参差不齐,这就给社区治理带来了棘手问题。
然而,近日记者来到崧子浦社区发现,这里环境整洁优美、居民间热络亲昵,处处洋溢着人文关怀。这些变化都是从2年前社区推行的“一三五七”工作法开始……
疫情期间党员“站出来”:隔离不隔爱
据介绍,崧子浦社区的“一三五七”工作法已推行两年多,通过围绕“一条主线”、实现“三网融合”、建设“五支队伍”、共建“七家党组织”,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现党支部、物业、楼组长、党员的“四位一体”党建新模式。
这套工作法在今年上海疫情期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都说远亲不如近邻,社区在静默期间以楼栋为单位细分为若干个网格,在党员们的带领和号召下建起微信群,大家互帮互助,共渡难关。
3月31日凌晨两点,居委会响起了电话:“你好,我是顾会庭5号楼的居民,请问你们有退烧药吗?孩子发烧了。”这个电话让居委会所有工作人员都警觉起来,因为这户居民于3月30日刚从隔离点回来,这会儿出现发烧的症状。检测结果出来母子二人新冠阳性,父亲作为密接去隔离点,两天后也转阳性。顿时,5号楼的居民乱成了一锅粥,这时,退休党员金亚芳及时站出来,在群里稳定居民情绪,挺身在前,当起疫情防控中的“宣传员”“服务员”“送货员”……
居民们互相给予生活上的关怀,送米送肉、送油送盐,帮孩子打印学习资料,替不会用手机的老人团菜、配药,像这样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事例太多太多。面对共同的困难,党组织的凝聚力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
居民自治让基层治理有了新气象
崧子浦社区有2个封闭式小区,共有35幢楼。居住人员构成复杂,老年人和外来人口居多,以前无论路过哪个楼道,迎面而来的是凌乱的垃圾,明明是新小区,地面却满是污渍,老年人为了节约垃圾袋,直接把厨余垃圾倒在楼道口,给人的印象就是“脏乱差”。
这两年,通过“创文”复审、三大整治(综合整治)等活动,“脏乱差”现象得到很大改善,这都归功于崧子浦社区的志愿者队伍。早上上班高峰,志愿者戴德明就出来监督,“不能把垃圾放在楼道口,快拿去垃圾箱房。”戴师傅一看到居民随地放置垃圾,“大嗓门”直接喊起来,好几个志愿者时时刻刻在监督,居民也渐渐自觉起来,环境也跟着好了起来。住在一楼的居民非常感谢这些志愿者:“以前我们窗外面臭气熏天,苍蝇到处飞嗡嗡响,窗户也不敢开。志愿者们很辛苦,早早在楼道口巡逻,情况好了很多,我们也能开窗通风了。”
崧子浦社区的华丽转身靠的是这两年来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一三五七”工作法,“三网融合”“五支队伍”同时发挥作用,党组织赢得居民的信任,有了这根“主心骨”,逐步推动社区服务由“管理型”向“自治型”转变,打通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