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友敏
驱车从临港自贸新片区出发,驶过壮阔的东海大桥,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综合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洋山四期便跃然眼前。码头前沿,大型远洋货轮一字排开、靠岸停泊,一排排雄壮桥吊整齐列队、有序作业,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在这里悄然吞吐,各种装有产业链供应链所必须的生活用品、工业产品的集装箱在这里联通世界,走向全球。
这座在一片质疑声中用自主研发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茁壮成长为自动化码头的“珠穆朗玛峰”的背后,离不开上港集团尚东分公司洋山四期团队日日夜夜的矢志奋斗。
谋长远
坚定走自主研发之路
站在洋山四期最高处俯看码头,目光所及尽是五颜六色的集装箱,AGV(无人自动导引车)在港区内往返穿梭,“聪明”地选择最优路线,把一个个箱子放到指定位置。放眼望去,几乎看不到一个人,但码头却高效运转。
构建自动化码头“大脑”是洋山四期建设中最大的难点,也是当时国外专家质疑中国人是否有能力建设自动化码头的关键核心。
上港集团科技信息部总经理、时任洋山四期系统项目总负责人黄秀松回忆,当时国内尚无先进案例可供参考,连教科书都没有,只能自己尝试编写代码;国外对我们技术封锁,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研发这一系统,目标很明确,就是一定要成功。自动化码头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原本该领域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际龙头手中,上海港要迈向世界一流,争创世界领先,必然需要自己攻克难关、自己掌握核心技术。”一位技术团队成员表示。
经过1000多个日夜奋战,这群开拓者们凭着一股钻劲,翻烂了一本本行业书籍、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题,最终建成了一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码头,随着2017年12月10日的开港,洋山四期团队实现了上海港自动化码头“从无到有”的光荣使命,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能做到!
立大志
勇创更多世界第一
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视频连线洋山四期,提出殷切嘱托:要有勇创世界一流的志气和勇气,要做就做最好的,努力创造更多世界第一。要把洋山港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
洋山四期团队的成员们备受鼓舞。“只有不断‘奔跑’,才能持续保持规模领先、效率领先和技术领先”,这成为团队成员的共识。他们紧紧围绕保持世界领先的目标,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五年来,大家铆着一股劲,一批开创业界先河的试点项目在这片热土落地开花。“超远程智慧指挥控制中心”,这是全国港口首次应用第五代固定网络技术(F5G),实现百公里级远程控制码头大型设备,时延在6毫秒之内。我国首个智能驾驶集装箱转运业务场景也不断提质增效,通过“5G+L4”技术,2021年完成4万标准箱转运任务。
上港集团尚东分公司信息技术部经理顾志华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在关注学界、业界最新的研究与应用,从来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相反,总觉得能做的事还有很多。他说:“尽管我们的许多技术已经全球领先,但拼搏与创新却是无止境的,洋山四期码头仍需在不断地超越自我中寻求突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