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顶着全景式摄像头、车身喷漆有“城市管理巡查”的LOGO、每辆车还有一个专属的编号……在浦东的大街小巷,由34辆这样的城管巡逻车组成的智能巡查车队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通过智能抓拍街面违法行为,从回传审核、闭环处置到文书送达、罚款收缴,一套全流程“非现场”的执法新模式在浦东率先趋于成熟。而这也正是今年以来上海城管以“两张网+执法”为突破点,加快城管执法数字化转型步伐的生动写照。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作出新部署,记者近日从市城管局采访获悉,未来,上海城管将在浦东、奉贤、宝山等区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推广“非现场执法”,用数字化监管的新模式推动城市综合治理向纵深发展。
市城管局
全市推广非现场执法实行“首违免罚”
记者从采访获悉,自2020年以来,市城管执法局积极参与“两张网”建设,开发了一系列“基层爱用、实战管用”的应用场景:在全市执法部门中率先对接“一网通办”公共支付平台,实现城管罚没款电子缴纳;通过执法APP扫描当事人“随申码”,准确核验当事人身份;作为第一家上线“场所码”核查功能的执法部门,实现执法检查和防疫核查的“一码通查”;作为第一个接入全市统一综合执法平台的部门,将城管领域全部案件纳入全市“一案一码”全程动态监管;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电子证照管理办法》施行以来,率先实现执法办案过程中基于用证清单实时调用电子证照,当事人免于提交相关纸质材料。
市城管执法局在推进全市非现场执法试点工作中,大力倡导“宽严相济、法理相融”行政执法理念,努力让企业、群众感受到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实行非现场执法的单位,要事先向社会公布电子监控设备的设置地点,并有明显可见的标识标志。同时,与监管对象事先签订《街面秩序管理工作告知承诺书》,宣传文明规范经营要求,明确告知相关违法行为纳入电子监管。对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的“首违免罚”,拒不整改的实施行政处罚。
下一步,市城管执法局将大力推广浦东、奉贤、宝山等区局的先进做法,继续深度融合“两张网”建设,强化应用场景开发和迭代,加快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推动传统城管执法模式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努力绘就智能监管无时不有、法治服务无处不享的城管治理新蓝图,把治理数字化不断向纵深推进。
浦东
智能巡查车队出动“扫街”日均形成1800余张工单
“29号巡逻车在灵岩南路XXX号一家店铺发现存在疑似超出门窗和外墙经营售卖水果的行为……”在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指挥中心审核中台上,一条由智能巡查车在行驶过程中抓拍到的疑似跨门经营的违法行为信息瞬时回传了上来。短短一个小时之后,店铺即已整改完成。
“浦东面广量大,执法事项又庞杂,但人力毕竟有限。过去执法全靠人力巡查,源头发现难不说还非常耗时耗力,寻找一种高效的执法方式也一直是我们这两年探索的方向。”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此,浦东组建了一支由34辆车组成的智能巡查车队,科学设置车巡路线,将全区划分成27个小网格以及9个大网格,共预设92条车巡路线,基本覆盖了全区所有沿街商户和近80%路网。城管通过车载高清摄像头和智能视频探头,对街面违法行为进行智能抓拍。“为了确保巡查的公正性,我们根据双随机的原则,会在每天发车前,随机选取路线再随机匹配队员,自动生成为任务告知单发送给队员。”
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智能车巡系统已实现对跨门经营、占道设摊、占道洗车、暴露垃圾、非机动车违停等7类主要街面违法行为的智能发现,日均工单1800余张,准确率约80%。
以此为基础,街面秩序也成为浦东城管执法局设立的首个“非现场执法”场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确保线上执法闭环的合法合规,浦东还先行先试,于去年10月立法通过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管理领域非现场执法规定》,这也是全国首部涉及非现场执法的专门性法规,为非现场执法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浦东新区已将跨门营业、占道设摊、占道洗车、渣土车未覆盖或未密闭、渣土泄漏散落等5类违法行为纳入了城市管理领域非现场首批执法事项,一系列流程均已实现“非接触”式执法。立法实施以来,平均每天有40余件工单转为非现场执法案件,累计推送线索工单7496件,立案3558件。
宝山
沿街商铺分级分类管理 掌上实现“一码通查”
周一下午14时,宝山区友谊路街道城管执法队员的执法APP上收到一条来自区疫情防控分类分级监管系统派发的检查任务,城管执法队员随即赶赴永清路,对标为红色风险等级的某商户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检查。
现场,执法队员首先点击执法APP的“码上查”,对商户相关信息进行核对后,执法队员随即点击防疫检查,场所码扫码情况、人员核酸情况、引导顾客扫码情况、是否配备消杀设备、消杀台账记录情况等便在掌上一目了然。“这家店铺内实际有2名店员在店内,但显示今日场所码扫码次数为0,7日场所码扫码次数也为0,可见存在场所码扫码不规范现象。”
这样的场景,正是宝山区城管执法局利用科技手段对场所码应用情况进行的动态化、精准化、数字化监管。宝山区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模式以市局沿街商户对象数据库和执法APP“码上查”功能为基础,后台由市局系统每日自动推送更新各商户场所码的当日扫码和近7日扫码次数。
在分级分类的监管模式下,宝山区根据疫情防控风险,将KTV、酒吧、足浴店、棋牌室、健身房、剧本杀等空间密闭场所以及大数据后台显示近7天场所码扫码次数为“0”的商户,初始设定为红色。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美容美发、餐饮服务等人员密度高的服务行业初始设定为黄色。其他沿街商户初始设定为绿色。同时根据分色情况,系统自动发布红色等级商户一周2次、黄色等级商户一周1次,绿色等级商户两周1次的检查任务,并将任务推送到一线队员执法APP。
记者获悉,自9月1日试行该模式起,宝山区沿街商户13182家,按初始赋码分色规则,其中赋红色商户占比18.3%;黄色占比52.4%;绿色占比29.3%。经过一个月的检查和自动升降级,目前赋红商户1332家,下降至10.1%;黄色7573家,上升至57.5%;绿色4277家,上升至32.4%。从任务赋色调整变化来看,经多频次的巡查检查,红色商户防疫意识有了明显提升。
奉贤
渣土车辆智能监管 依托“两张网”重塑办案流程
近日,奉贤区城管执法局指挥中心在使用区局渣土车辆智能分析系统时,就通过共享本区“一网统管”平台覆盖主要道口点位的视频监控,自动识别发现一辆正行驶在金海公路上的渣土车辆存在疑似后斗未密闭的违法行为,中心人员立即制作电子线索移交单转至区局机动中队处置。
很快,机动中队便根据线索单上提供的抓拍车辆车身信息,经系统数据比对,初步锁定为本市某渣土运输企业的车辆。执法队员在第一时间立案后通过“一网通办”平台调阅该渣土运输企业的营业执照、渣土处置证等相关电子证照信息,并与企业当事人取得联系,完成证据采集和调查笔录制作。
经询问,当事人对违法事实认定及处罚决定无异议,随即,相关法律文书送达至当事人“随申办”。当事人在“随申办”上进行文书电子送达确认后,直接通过“一网通办”公共支付平台在线缴纳罚款,该电子缴款票据自动纳入案卷材料,至此该案件办结并归档,极大提高了办案全流程时效。
记者从采访中获悉,今年以来,奉贤区城管执法局依托区城运平台,接入“一网统管”覆盖全区重要道路、关键道口等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资源,建设了渣土车辆智能监管应用场景,可实时获取全区渣土运输类车辆的运输数据及其点位轨迹信息,同时结合“一网通办”平台共享的车辆号牌、行车路线、处置证有效期等关键信息,实现了渣土车全时段、全区域电子监管和无证运输、线路异常等违法情形在线预判。执法人员亦可根据车身照片,对违法行为进行线上巡查。
截至目前,奉贤城管执法局已通过“一网统管”渣土监管场景发现疑似违法行为线索38起,查实并立案14起,其中擅自处置建筑垃圾案件5起,渣土车辆未采取密闭措施案件9起;通过“一网通办”向当事人送达各类法律文书450余张。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