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无障碍“长出”细腻触角

法治护航 彰显城市软实力

本文字数:3141

上海迪士尼首推花车巡游中文手语翻译服务

“云助残”小程序入驻“随申办”平台

上海实现全市公交车盲人免费刷卡乘坐功能

□法治报记者  夏天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对残疾人群体、残疾人事业的关心。

十年来,上海在开创“人民城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局面上竭力奔跑,让“春天的事业”愈加温暖。

法治轨道上,上海在精准兜底帮扶、精细城市管理、精致文体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法治建设,将残疾人享有的社会权利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孜孜不倦推动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向现代化迈进,生动诠释上海城市精神品格,充分彰显城市软实力。

回应“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

“家里只剩一颗白菜了,我们最多还能坚持一天。”今年4月24日晚,由于疫情原因导致物资告急,居住于青浦区浦仓路盲人按摩店内的来沪残疾人王良兴与妻子第一时间向区残联干事沈珍萍求助。让王良兴意外的是,当晚沈珍萍送过来一批自家物资,解他燃眉之急。“沈姐给我送来了鸡蛋、猪肉,还有半只鸡,我真的太感动了。”第二天上午11点,王良兴收到了区残联特地送来的应急物资。

“我一直相信,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今年41岁的视障人士郑凌生现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化办公室。曾经的他,在就业中也一度迷茫,由于视力障碍,找工作更为艰难、坎坷。但他阳光、乐观,从不言弃,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当2013年上海机关事业单位专项招录时,有着多年工作经验,曾接受过网络信息安全师培训及获得计算机专业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的郑凌生信心十足。当2014年6月名单公示时,郑凌生的名字赫然在列。2021年9月,他也顺利通过专业评审晋级为中级职称,续写着人生的精彩。

“作为一名特殊孩子的家长,非常有幸生活在上海这座和谐、有温度的大都市。把特殊儿童康复融入‘健康上海’的建设,让我们从无助和担心里走出来,感受到了被关怀和重视,对未来也有了更多信心。”2021年10月31日,上海成立了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指导委员会,通过多领域专家面对面指导,让家长更从容面对,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快乐生活。

这些是部分上海普通残疾人的生活写照,也是十年来上海残疾人事业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系列惠残举措有力保障残疾人生活的缩影——2014年4月1日,《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施行,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应当提供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依照公开、公平的原则招录残疾人;201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意见的实施意见》发布,提出到2020年,实现残疾人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让上海残疾人与全市人民一道迈向更高水平的小康;此外,还有《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先后发布实施……

过去十年,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增长,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覆盖率100%。低保、低收入等困难残疾人家庭实现应保尽保。以重残无业人员生活补助标准为例,其中,2012年城镇每人每月771元,2022年每人每月为1850元,涨幅约为140%。以补贴水平的逐步提升,回应残疾人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

十年来,适龄残疾学生享受免费基础教育和助学资助,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残疾人就业的渠道正逐步打破人们的想象边界。截至2021年,上海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降至4.5%以下;残疾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1万多个农村就业困难残疾人家庭通过科技助残和“基地+农户”等形式实现就业增收。

离不开法治的前瞻设计与开拓先行

听障学生钟同学的妈妈,拿起去年的补贴清单,一一细数着上海的各种补贴:每个月可以收到300元的重度残疾补贴、45元的交通费补贴;每年还可以免费领取价值近千元的人工耳蜗电池及5000元残疾人助学金……而再过几天,从今年11月起,残疾人交通补贴“免申即享”将正式上线,全市户籍残疾人无需申请,即可先从最具普惠性的交通补贴开始,享受每月到账的便利。加之1个月前,《上海市盲人公共交通证》已与个人信息和“随申码”一键绑定,实现了盲人在上海免费刷卡乘坐功能,进一步在末端应用场景中直接提升了残疾人的易用性。

这一切同样离不开法治的前瞻设计与开拓先行。2021年,上海陆续颁布实施了《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实施导则》等一系列政府规章。目前《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已列入今年市人大立法计划,随着无障碍立法工作和无障碍环境建设重点项目的持续推进,到2023年,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将会迎来全新的局面。

如今,上海正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两张网”的推进建设,给残疾人的生活带来了切身改变,“数字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理念渗透到各个方面。如今年5月,上海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行“全程网办”服务,手机端打开“随申办” APP申请,就能实现零跑腿,零材料递交,十分便捷高效。

过去十年间,上海想方设法完善全市残疾人法律救助网络,降低残疾人享受法律救助服务的门槛。2021年,上海全年可为2420人次提供法律服务,相比2012年,增幅为776%。上海已将治理的触角延伸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如今,市、区、街镇(乡)三级残疾人法律服务网络全覆盖,残疾人对法律服务满意率超过90%。

2年前,上海市助残服务平台“云助残”小程序上线。2021年12月3日,“云助残”正式入驻“随申办”平台,应用场景更为广阔。截至今年9月,云助残小程序后台累计注册助残志愿者2292名,残疾人注册1885名,上线两年来,助盲出行和手语协助服务需求累计完成333件。

为残疾人构建一条立体的“文化盲道”

“我‘听’到了,以前看过花车巡游,现在有了手语翻译后,我才完全了解演出中歌词的内容。”7岁的听障小游客月月在上海迪士尼比划着。演出结束后,她感激地拥抱了手语翻译人员。2020年9月,国内首个提供手语翻译服务的娱乐演出在上海迪士尼精彩上演,妙趣横生的歌词在专业手语翻译老师的翻译下得以完美呈现。

为了让通用手语能在更多社会服务领域得到运用,2021年5月,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手语微课堂项目,在商场、酒店等场所开展100个手语微课堂培训。手语推广、重要赛事参与、公益电影开拍……作为上海文化体育事业的缩影,这不仅是促进残疾人自立自强、康复身心的有效途径,也是人们认识残疾人潜能与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共进的重要渠道。

10年前,上海的视障人士只能跨区到国泰影院,在公益解说员的帮助下“看电影”。而今,上海不仅各区每月都会在指定影院定期举行无障碍电影放映专场,每年可以达到200多场,服务视障人士2万多人次。去年10月,一项突破性创新举措“阳光之声”无障碍电影平台的推出,更为视、听障人群带来更好、更便捷的视听体验,让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电影,“追”电视剧了。无障碍电影已经成为上海市精神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保障了他们共享平等发展的权益。

在满足残疾人多样化需求上,上海持续走在全国前列。2012年,上海共举办各类残疾人文化艺术类比赛展览80次;今年,上海残疾人艺术团、上海残疾人合唱团、上海聋人舞蹈团等各类残疾人特殊艺术团队的足迹遍及国内外,上海代表团在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用自强精神、超凡才华诠释生命力量。十年来,为残疾人构建一条立体的“文化盲道”正在形成。一项无障碍电影解说公益活动坚持不懈,每月深入全市16区17家电影院,为视障人士提供电影解说志愿服务;首创残疾人“云上文化”系列讲座,每年服务受众近4万人次,为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无障碍“长出”细腻触角 2022-10-28 2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