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日前,由上海金融法制研究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上海市社联第十六届(2022)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对标囯际高标准金融规则体系”学术论坛举行。上海金融法制研究会团体会员单位和会员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与。
论坛由上海金融法制研究会副会长刘明明主持。上海金融法制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克渊致辞。他说: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对标囯际高标准金融规则体系建设,实际上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法治化的过程,它离不开良好的制度保障、政策促进和有效的市场监管。为此,上海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先行先试,进一步优化绿色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培育绿色金融文化。上海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领域各个环节的高标准法治化建设,建立健全金融制度体系,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和执法体系,以“良法”“善治”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高效运行,进而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高标准法治化建设。
本次论坛邀请了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钱瑾,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二处副处长林圻,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四级高级法官王益平,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秘书处处长王凡平,同济大学教授、绿色技术银行研究院院长倪受彬,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李建伟,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博士黄翀,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法学院博士后李瀚琰等8位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分别就修订条例、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建设金融法治试验区:探索国际高标准规则在浦东新区法规先行先试;金融控股集团风险处置的路径探索与规则研究;临港新片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规范思考;谨慎投资者规则的演化与借鉴:以全球资管中心建设为视角;浦东新区促进跨境金融服务贸易立法研究;涉众型金融案件追赃挽损理论与实务研究;上海市数字人民币试点中的个人信息保护等议题作主题发言。
上海金融法制研究会副会长吴弘作会议综述。他表示,与会嘉宾主要论述了以下观点:一是加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功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提升原创力、打造新动能,提出了创新服务新模式方案,并以此推进自身结构调整。二是加强金融服务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功能,从要素开放向制度开放全面拓展,推进自贸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三是加强金融服务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深化开放、丰富产品、扩大平台,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升能级、有效配置全球资源的着力点。四是聚焦国际金融中心的重点领域,加快推出新的金融司法规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