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上海立法规范托育服务 保护“社会最柔软群体”

“宝宝屋”:家门口的“成长守护”

本文字数:2806

25日,曹杨社区“宝宝屋”正式启用

□法治报记者  陈友敏

日前,《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提出配套开设幼儿园托班、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机构、设置社区托育点等具体措施,通过地方立法保护“社会最柔软群体”。

自从生了二宝,家住曹杨街道的邵女士明显感觉时间、精力严重不足。“尽管家里有老人可以搭把手,但是经常这边要接大宝放学,那边又到了二宝睡觉的时间,两个宝贝的‘时差’,实在让人有些顾不过来。”生活被育儿填满的邱女士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在繁忙的带娃生活中“喘口气”。

呼应市民对托育服务的需求,普陀区首批10个“宝宝屋”于11月25日正式挂牌,覆盖全区六成街镇,旨在“以点带面、先行先试”,探索构建科学育儿指导服务“15分钟生活圈”,不断向“幼有所育、幼有善育”的目标迈进。

给“新手爸妈”一个“喘息”机会

25日,普陀区曹杨社区“宝宝屋”正式启用。当天,小朋友们经专门配置的保健医生悉心检查健康情况后进入“宝宝屋”。邵女士也带着26个月龄的福宝来到了曹杨社区“宝宝屋”,在90平米的空间内,和其余9名一两岁左右的宝宝,在4位老师的带领下,唱儿歌、做游戏、听绘本故事……“家里老人平时帮我照看孩子,一刻也不得闲,以后我带着福宝来‘宝宝屋’,他们也能休息休息。”邱女士告诉记者。

“社区‘宝宝屋’每年将为每个有需求的1-3岁幼儿提供不少于12次的免费集中照护服务,为每个新生儿家庭提供2次上门指导服务,为每个特殊幼儿按需提供上门服务。”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目前大多数“新手爸妈”工作压力大、带娃不易且缺少经验,“宝宝屋”的开设,正好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稍微“喘息”的机会。

关于社区托育点的选址,《条例》明确,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依托社区公共服务等设施设置,有相对独立分隔的空间,符合卫生、环保、消防等标准和规范,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户外活动场地。

记者了解到,曹杨新村街道此次挂牌的4个“宝宝屋”,分别位于人民城市客厅·武宁片区、曹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普陀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蓓蕾分中心以及兰溪路幼儿园。记者了解到,普陀“社区托育服务”以全覆盖架构设计、全覆盖街镇布局、全覆盖服务对象为特点,将“宝宝屋”建设纳入各街镇社区服务范围,整合各街镇现状,融入“一屋多用”的概念,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原有空间衔接,嵌入功能多元、形式多样、服务面广的“宝宝屋”。

“有些二孩家庭,送大宝上幼儿园的同时,还能顺路将二宝送去‘宝宝屋’。针对家长,‘宝宝屋’还提供家长服务,将‘一老一小’理念资源共享,同时融入街镇特色,设置了家长讲座、料理妈妈、休息区等特色服务,让幼儿在‘宝宝屋’里活动的同时,家长有休憩的空间。”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屋一品,满足不同家长的育儿需求

为了更好地带好两个娃,邵女士的工作按下暂停键,还特地自学考下了育婴师资格证。在“宝宝屋”,邵女士既是家长也是志愿者。最令她放心的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有些分离焦虑,具有育婴师资格证的她可以进入“宝宝屋”一同陪伴孩子。“0-2岁的孩子差异较大,针对每个孩子,我们都要有不同的托育方式。”现场的老师告诉记者。

用“一屋一品”替代“全屋一面”,为婴幼儿及家庭提供家门口的“成长守护”,让辖区托育服务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普陀区副区长王珏介绍,普陀社区“宝宝屋”以幼儿托、亲子托和特殊幼儿托为载体,分层结构、分类推进嵌入式、菜单式、分龄式的托育服务,满足不同家长的育儿需求。

“许多和我一样的年轻父母更看重方便性,除了接送宝宝方便,预约‘宝宝屋’更要方便。”邵女士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预约宝宝屋的流程十分便捷——足不出户,只要在“一网通办”APP上上传相关证件即可。

普陀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普陀区是全市首个试点完成社区“宝宝屋”与随申办政府网站链接全线上预约流程服务的项目,其中包括服务资格认定、预约、签到、婴幼儿接领安全性等相关流程,所有信息实现与“一网通办”大数据对接,采用“随申办”线上实名认证预约登记制度,由街镇统一受理服务需求。

除了便捷性,家长们普遍关心的安全问题,《条例》也作出了详细规定,要求幼儿园和托育机构出入口、儿童活动场所、休息场所等区域应当安装视频监控设施,监控记录至少保存九十天。发现儿童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幼儿园和托育机构应当立即向教育、公安等部门报告;发生突发事件或者紧急情况,应当优先保护儿童人身安全,立即采取紧急救助和避险措施,并及时通知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在征集意见阶段,我就已经关注到了这部《条例》,尤其是安全保障部分。现在‘宝宝屋’有法律依托,有政府保障,把孩子放在这里最放心不过。”邱女士的话语里满是信任。

科学育儿,培训专业托育从业人员

数据显示,目前本市共提供托额5.3万个,千人托位数2.12个,全市街镇普惠性托育机构覆盖率97%。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透露,明年将继续加码建设社区托育点,开设更多公办幼儿园托班,预计2025年达到千人托位不少于4.5个,相较于目前数量实现“翻番”。

入托难题不再愁了,那照顾宝宝们的托育人员能力如何?《条例》专辟一章提及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明确提出,社区托育点应当按照本市有关标准的规定,配备从事临时照护、保育、卫生保健等工作的人员。依托高等院校、社区学校等建立家庭科学育儿指导培训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开展对家庭科学育儿指导工作研究。

据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贾炜介绍,上海目前已培训托育从业人员2万多人,形成了完整的培训模式。就在《条例》颁布首日,作为本市托育队伍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上海开放大学也同步启动了社区“宝宝屋”这支特殊从业人员队伍的培训。

“2022年,我们培训的托育人员已经达到了4300人,还举办了12期‘幼有善育,我们在行动’在线课堂,吸引了全国39万人次的参与学习。”贾炜表示,作为上海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上海开放大学研发“选-训-考-转”全贯通在职培养体系,创建婴幼儿托育从业人员培训“上海模式”,今年还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特等奖。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上海建立了训前与训后两个标准。训前使用“健康人格与职业适宜性心理量表”对托育从业者岗位适宜性进行筛选,训后除了“双证必备”标准,还开发了“培训管理和跟踪评价系统”,从行政管理者、园所管理者、一线托育从业者及婴幼儿家长4个维度评价培训效果,在全市层面实行统一管理,有效保障培训质量。

下一步,随着社区“宝宝屋”数量的逐步增加,上海开放大学将持续深化社区“宝宝屋”从业人员能力提升项目,围绕宝宝屋的环境创设、活动设计、混龄儿童照护、隔代养育、宝宝屋运营与管理等主题开展培训,让婴幼儿家庭在“家门口”享有专业的托育照护服务,实现“幼有善育”。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宝宝屋”:家门口的“成长守护” 2022-11-30 2 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