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篇 法规篇一、概览
(一)《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前
(二)《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后
(三)总体趋势
二、个人信息全生命周期保护的法律法规梳理
(一)个人信息的收集(二)个人信息的存储(三)个人信息的使用(四)个人信息的加工(五)个人信息的跨境(六)个人信息的提供(七)个人信息的公开(八)个人信息的删除三、《个人信息保护法》关涉重要领域和重要问题的法律法规梳理
(一)金融数据
(二)健康医疗数据
(三)车联网数据
(四)个人信息跨境
(五)未成年人信息保护
(六)个人信息刑事保护(略)
【编辑推荐】
从本书立足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实践,内容涵盖《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前后的立法、理论、司法、展望四大方面,以期对《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一周年予以总结,分析并挖掘《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深层次价值内涵,力图通过切实考察和分析该法实施一周年的实践情况,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事业的发展积蓄力量、增添动能,为建设和完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蓝图贡献智慧。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一周年的实践情况,从法律法规、理论争议、司法判例以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入手,深入观察并总结分析《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一周年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以及理论成果,提出《个人信息保护法》完善的展望以及针对性的各项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规则、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稳步前行贡献智慧。
【作者简介】
张平,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双聘教授。其他社会兼职: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等。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专家委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网上争议解决中心专家。重点研究领域:知识产权法、互联网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开源社区规则及标准必要专利等。曾参加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主持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信息社会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研究、中国高校专利成果转化模式及政策研究、互联网基础立法、数据要素市场建制与法律治理等多项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受邀参加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电子商务法》等多部法律的专家征求意见、草案论证工作。
【序 言】
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式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自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成为我国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促进个人信息合规利用的专门性法律。作为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系统性与综合性的立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从个人信息处理、跨境提供以及权利义务等方面建立了具备中国特色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规范体系,在补齐我国数字社会法律“短板”的同时,也彰显了我国作为数字经济大国应有的法律担当和风采,为国际社会个人信息保护规则的完善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近几十年来,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在带来社会红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类型的社会问题,大数据“杀熟”、信息茧房、人脸识别信息泄露等现象不断以新的面孔影响人民生活和市场活动。尽管我国此前通过分散立法的方式实现了对相关利益的保护,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真正实现了对个人信息系统、全面、专业、综合的全场景保护。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信息保护法》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其配套法律法规还不尽完善,能否真正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求,能否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需要经过实践的考察与检验。
值此《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一周年之际,北京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与深圳市北鹏前沿科技法律研究院组织撰写《〈个人信息保护法〉一周年观察》,本书基于《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一周年的实践情况,从法律法规、理论争议、司法判例以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入手,深入观察并总结分析《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一周年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以及理论成果,提出《个人信息保护法》完善的展望以及针对性的各项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规则、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稳步前行贡献智慧。
关于“法规篇”,本书首先针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前后的法律法规现状进行梳理,从法律法规的发布主体、效力级别、发布时间等各维度考察我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历程与发展趋势,试图梳理个人信息法律法规体系架构,通过对个人信息全生命周期保护的法律法规系统地研究,从采集和收集数据、组织和处理数据、传播和共享数据、保存和维护数据、访问和利用数据,以及用户在各个环节中的综合权利等各角度,探索个人信息保护的发展脉络。此外,该部分还结合金融、电商、地方产业、未成年人保护、数据出境等重要领域和重要问题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梳理有关的规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