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技》缘起于去年国际博物馆日,当时首都博物馆一场名为“万年永宝”的展览,呈现了各种文物修复科技,还蕴含着朴素的中国智慧。总导演朱允说:“文物从糟朽到新生,本身就是非常精彩的过程。我们决定把它拍成一部纪录片让更多人看到,尤其希望给处在文理选择阶段的青少年提供一个认识科学技术的新视角。”
《重生技》
总导演:朱允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首播:2022-11-04
播放平台:CCTV-9、央视网
集数:8
单集片长:15
剧情简介:
就像人一样,宝藏也会生病,甚至患上“癌症”。这大都是在地下或古墓中埋藏千百年落下的“病根”。好消息是,全国各地的文保科技工作者们搭建起一座座“文物医院”,用高科技手段为“生病”的文物体检、诊脉与治疗,在拍X光、照CT、敷面膜、沐浴等一系列操作后,更奇妙的治疗手段在等着文物们——一头大蒜、一片薄荷、一瓶护肤霜,都可能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科技与文物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妙趣?8件宝藏文物的涅槃重生,8种猜不出结局的清奇脑回路,8种令人拍案叫绝的中国智慧,汇聚成一场关于“修文物”的颠覆之旅。
当《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爆款纪录片把文物修复这个略显神秘的工作从幕后呈现到台前后,观众不仅看到了文物重生的过程,还开始好奇文物重生的秘密。除了代代传承的修复技艺,近年来科技也成为考古文博的强大助力。
在近日播出的系列纪录片《重生技》中,一群90后导演聚焦8件宝藏文物的重生,8种清奇的脑回路汇聚成一场关于文物修复的奇妙之旅。
《象牙除霉技》是一个听上去“有味道”的故事,它的主角竟然是大蒜。故事要从3000年前的三星堆说起,在当地高湿度的土壤中,古象牙在出土时会面临残缺、脱水等问题,而且长有霉菌。象牙怎么除霉?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专家姜标从大蒜中找到了灵感。
姜标回忆,启发他研究大蒜的是古埃及的木乃伊,木乃伊之所以保存那么完好、千年不腐,一部分原因是用大蒜包裹了起来。其中的科学原理是大蒜中含有大蒜素,大蒜素中有一种硫化合物,与霉菌上的蛋白结合后,可以轻易把霉菌“杀死”。
但问题是,一头大蒜中的大蒜素含量极少,为了提取大蒜素而消耗很多大蒜也不现实。于是,姜标发挥他的专长,用化学的办法合成大蒜素。当然,这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大蒜自带的刺鼻气味如何消除?大蒜素的杀菌效果究竟怎样……
从薄荷中提取薄荷醇给彩色文物固色,给青铜器做“外科手术”……文物的重生“技”,每一段都是传奇。
在《重生技》中,观众见技术、见文物,更重要的是,见人。很多时候,文物有着和人相似的“需求”,而观众和文物之间也因为这共同需求而心灵相通。
《漆画美容技》的主角,是一口绘满漆画的明代棺材。首都博物馆的团队借助科技的力量,让尘封500多年、被称为“明代《清明上河图》”的漆画,实现了“一键美颜”。这一集的分集导演陈朵儿在做前期调研时,了解到漆画的修复方案流程是基础除菌、“打点滴”防霉、回软漆皮、大漆回贴、清理固定。
陈朵儿灵光乍现,这和人的护肤步骤很相似。为了让观众更直观的理解漆画修复过程,这一集的解说词就把漆皮、漆画与皮肤勾连;片中的动画,比如苏醒的霉菌、粉碎的漆画人物等,也让看不见的事物有了具体形象的依托……“这一切努力,就是为了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陈朵儿说。
《竹木漆器塑身技》中讲到,西汉虎头枕、南宋漆棺、战国竹简……这些曾经会“见光死”的竹木漆器,如今只要浸润在一种神奇的溶液里,就能找回最初的曼妙身姿。这种神奇技术名叫“复合乙二醛脱水法”。
“这一集的文物可能不是‘大国重器’,‘浸泡’这种方法听上去也不够酷炫,但随着了解的深入,表象背后的本质依然是动人的。我想让观众看到并感知这些‘平凡’器物身上的美好。”陈朵儿是一个95后,她与这些来自遥远时代的竹木漆器,从陌生到逐渐把它们视为“朋友”。
陈朵儿说:“竹木漆器被陈列在展厅之前,需要被修复,在进入修复环节之前,要先脱水,而这一‘泡’,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漫长时光,但就要这么静静地等着,等待重生的那天。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练就一颗不浮躁的心,难得,可贵。文物如此,我也应当如此。”(整理自《半岛都市报》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