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与时代共同奔跑,以奋斗逐梦圆梦。
第四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现场评选会上,23位候选人,每一张青春脸庞,都是新时代法院青年的精彩剪影;每一个案例故事,都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生动诠释,印刻在时代的华彩中。
“成为法官,是我在16岁时就立下的志。”“我在社区行走了几万里,化解的纠纷虽然有时连案号都没有,但我却一步步走进了百姓的心里。”“我是一名驻岛法官,我所在的横沙法庭是上海最小的法庭,也是唯一一个进出需要乘坐轮渡的法庭”……
近日,第四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评选落下帷幕。来自全市三级法院的23位候选人逐一上台演说,经过紧张而精彩的角逐,最终10位候选人获评“十佳”,其余13位获提名奖。
党的二十大对法治建设作出新部署。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怎样的法院青年?“十佳青年”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理想者 心有所信 “创业者”和“加号”
新时代的法院青年,应是立志的理想者,心有所信。
“成为法官,是我在16岁时就立下的志。”在“十佳”之一的上海金融法院孙倩看来,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十余年的审判生涯,她初心不改,奔跑不停。
“作为‘创业’的‘金一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型案件,没有先例可循,必须冲上去,勇做‘拓荒者’。”4年来,孙倩主审了全国首例普通代表人诉讼案、全国首例投保机构股东代位诉讼案、上海首例石油掉期合约纠纷案,参与开发了全国首个代表人诉讼在线平台,创建了全国首个赔偿款自动分配机制。每一起首例案件,每一项制度创新,都在努力运用司法智慧,寻求资本市场纠纷的最优解。
全国首例证券纠纷普通代表人诉讼案判决后,一位72岁的黑龙江股民通过电视新闻得知可以维权,给孙倩写来了求助信。网上立案,不需开庭,直接裁定适用生效判决获赔后,这位老人家在网上给她留言:“关心百姓的好法官,感谢你!”
“让更多中小投资者被看见,被听到。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是我们‘金一代’的使命,也是幸运。”孙倩说。
全场最高票数的“十佳”获得者,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王晓梅的“理想”种子,是在研究生时期加入北大法律援助协会后,第一次走出校门走进社区,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为群众答疑解惑时种下的。
在评选演说中,她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给工作加上的三个“加号”。
“第一个加号,就是办理案件时,要加上一些温度。”王晓梅在评选演说中讲述了她办理的首例通过法院设立居住权案的故事。案件中,两兄弟争房产,如果就法律论法律,马上就能判,但不解决问题:六十多岁的哥哥将流离失所,双方还会纷争不断。如何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维系亲情?王晓梅想到刚刚生效的《民法典》新增了居住权制度,这成了破题关键。数十次的调解,最终促成两兄弟握手言和,用新制度,把温度加到了当事人心里。
提炼规则时,落实改革时……坚守这份初心,成为法官的十余年来,王晓梅通过不断加“加号”,完成了从“1”到“1+”的成长。
担当者 业有所精 “商业间谍”和“半个船长”
新时代的法院青年,应是善学的担当者,业有所精。
从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到守护上海港航行安全……新时代法院青年还得善学善思,在服务保障大局中体现使命担当。
守护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十佳”之一、静安区人民法院季玲玲的演说关键词。
“2020年春节,我接到一个电话。”评选会上,季玲玲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法官,我真的没办法了,要不然,您就判我破产吧。”很难想象,电话那头是潮牌圈“时尚教父”。受疫情影响,他价值1个多亿元的潮牌衣物被积压,欠下几千万元外债,账面上只剩下100多万元。
案情很简单,一纸判决也很容易。难的是如何在复杂的困境中达成多方调解,抚平疫情之下的企业之痛,保住上千人的饭碗。
季玲玲在自家客厅每天走上万步,打了73个电话、方案谈到第9版时才敲定。当调解尘埃落定,这起案件也入选首批“全国法院复工复产十大案例”。
一年后,电话又打来了。不过这次是好消息,企业转型成功,获得上亿元融资。“隔着电话,我比他还要兴奋。”季玲玲说,“现在,每次路过商场,远远地看到那个熟悉的潮牌logo,我就感到心里暖暖的。”
在这个业态更新迅速的时代,守护法治化营商环境,还得有肯“钻研”的韧劲儿。季玲玲回忆,刚接触大卖场案件时,面对动辄几十箱证据和专业术语,简直是一头雾水。她一下班就往卖场钻,盯货架,问问题,甚至一度被当成竞争对手派来的商业间谍。最终不仅案子办好了,还以1885个案件为样本撰写了白皮书,被写进卖场行业交易规范。
与季玲玲一样,在“专业”领域不断求精的,还有来自上海海事法院的单丹。
“记得刚进法院那会儿,听老法官说,海事法官要懂船,才能审好案子。”在上海海事法院的单丹看来,海事法官得是“半个船长”,要懂船;还得是“专科医生”,专业、精深;还要成为航行安全的“守护者”,责任重大。
为了读懂船舶,单丹从头学习船舶技术规范、航行避碰规则,抓住机会向船长请教专业知识、向海事局了解事故调查方法。“我考取了船员证书,跟船实习船舶操纵技术,补足专业领域空白。”
2020年12月,长江口发生“新其盛69”轮重大涉外碰撞事故,造成650个集装箱落水,船舶倾覆,5人死亡、3人失踪。船舶避碰模拟、动力机械、船舶驾驶等多个领域专家出庭,庭审足足7个小时。针对案件暴露出船东在船舶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明显不足,单丹向该案的外籍当事人发出全国海事法院系统首份中英双语航行安全司法建议,帮助他们更好理解我国水上交通安全规范。
站在新起点上,单丹表示:“我将坚守岗位,带好团队,履行职责,为海洋强国战略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保驾护航。”
奋斗者 善有所为 “甘棠树下”和“斜杠青年”
新时代的法院青年,应是吃苦的奋进者,善有所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二字醒目鲜明、重若千钧。
评选会上,“为民”二字,也成了不少候选人的演说关键词。
有人说,裁判文书是法官最好的名片。但是,来自徐汇区人民法院的法官王宏霞的主阵地却在社区基层。
“走了几万里,化解的纠纷有时甚至连个案号都没有。但我却一步步走进了百姓的心里。”评选现场,王宏霞的演说词里透出浓浓的为民情怀。
作为“甘棠树下”的社区法官,春夏秋冬,从早到晚,王宏霞带着团队巡访13个街镇,像个“全科医生”一样,奔走治理着社区的各种“疑难杂症”。
一次社区巡回时,有位居民小伙前来咨询如何起诉。原来,小伙的奶奶去世后,留下一套房子,合法继承人只有他和姑姑。小伙同意将产权放在姑姑名下,待出售房屋后再支付他补偿款。然而,房屋过户后姑姑却反悔了。因为法律意识的淡薄,小伙拿不出任何证据。
看着朴实又无助的小伙,王宏霞启动了“甘棠树下”的调解。通过数次的上门,十多次的电话沟通,最终帮助小伙拿回了本该属于他的那份补偿款。
“让老百姓在每起案件中有获得感是值得我努力的方向。”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打动了在场的评委,王宏霞最终获评“十佳”。
“无奋斗、不青春。”来自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蔡一博的评选演说掷地有声。“当时领导问我,你能吃苦吗?你能接受批评吗?我的回答很干脆:从头学起,不怕吃苦,任劳任怨,接受批评。”七年来,能吃苦、肯奋斗的蔡一博,成长为了一名会调研、懂科技、能办案的跨界斜杠青年。
作为司改“206工程”办公室综合组唯一组员,蔡一博独立承担了近千次的公检法司议事协调和数百份材料撰写工作;疫情期间,他在院值守53天,连续数十日讨论稿件到深夜,完成了《关于司法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项重点工作。
他还利用业务时间,先后参与5部司法解释的起草、梳理等工作,并有幸执笔《中国民法典适用大全》,献礼党的二十大。
“我坚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法院新青年就要勇于开拓。”蔡一博说。
记者了解到,与往届有所不同,本届评选作为上海法院“3+2”优秀干部培养选拔制度体系中的“三个平台”之一,与另一平台“上海法院卓越青年训练营”联动开展,每位候选人都是“首届上海法院卓越青年训练营”营员,经过了集中培训和系统学习,上海高院政治部相关部门全程跟班、全程考察。
上海高院党组书记、院长刘晓云对广大青年干警提出三点期望:要立言立行立志,做心有所信的法院青年;要善学善思善为,做业有所精的法院青年;要奋发奋斗奋进,做责有所担的法院青年。
“广大青年干警要以十佳青年为榜样,为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上海法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更大的青春力量。”刘晓云说。
新时代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传承“邹碧华”精神,灯火常在,行者不孤。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