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地理版图上,闵行区形似一把“钥匙”,镶嵌在城市的地域腹部。它是申城的“后花园”,也是富有上海生态大都市特色的现代化主城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战略部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注入了强大法治动力。
以之为航标,以“美丽闵行”为底色,立足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闵行区城管执法局近年来将“法治城管”建设贯穿到城市管理之中,把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城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铸造出一把推动闵行法治建设的“金钥匙”。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城管队员化身人民建议“征集员”
今年7月,闵行区城管执法局联合区信访办,在随申办APP发布《关于提升闵行区城管社区工作室服务效能意见建议的征集公告》,以“主题征”的形式,开展线上主动征集活动。
征集公告发出的短短10天内就集得相关建议30余件,广泛提升了群众对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知晓度和关注度,同时也是闵行区城管执法工作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的充分体现。
在征集过程中,市民的建议不仅局限于城管执法工作,更多地是结合城管工作实际,提出了更多元的想法,譬如有市民建议:近年来,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比例逐年增加,心脏骤停的发生率也大大增加。城管执法队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街面上、小区内,遇到此类紧急情况的几率也比普通老百姓高。“如果城管执法队员能掌握急救技能,学会AED设备的使用方法,就能在紧急时刻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挽救生命……”
这份建议很快受到了闵行区局的重视,区局随后制定了《闵行区城管执法局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实施方案》,并与区红十字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一做法也在全市城管执法系统内开创了先河。
而小小的一则人民建议,转化为助推城市建设的“金果实”,也正是闵行区城管局深入推进城管执法领域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一个缩影。
2020年9月,闵行城管执法局率先挂牌成立“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成为全市首家成立人民建议征集办的委局,同年11月闵行新镇航华城管社区人民建议征集点揭牌,率先构建三级征集网络。
作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先行者、探索者、实践者,闵行城管探索性地在市、区两级“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基础上,按照“深入基层、植根社区”的创建思路,依托城管工作站(室),借助城管进社区工作与百姓“零距离”接触的模式,把城管队员变身为人民建议“征集员”。由此在全区挂牌成立了一个局征集办公室+613个城管社区工作征集站(室)+68个人民建议征集箱,形成了一张由545个人民建议征集点构成的基层人民建议征集网,让工作站成为助力闵行法治政府建设的一个宣传阵地。
2020年工作开展至今,闵行区城管局共征集人民建议300余篇,得到批示上报市区的高质量建议9篇,成功转化落实3篇,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做亮了城管特色。
律师搭载“城管蓝”
外部大脑为城管工作当好智囊团
在闵行区颛桥镇,有一家外资机械设备制造企业,早年因生产需要,在厂房内部擅自搭建了多处房屋和大棚,执法队员发现后依法对该企业厂房的违法搭建行为进行了查处。但企业方面起初并不配合,又因为该企业属于特种生产行业,且已搭建房屋和大棚内放置的大量生产原料和产品为危险化工品,给执法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问题求助到颛桥镇综合执法队的驻队律师。来自上海中夏律师事务所的两位律师在了解了相关的情况后分析了案情并给予了及时的指导,面对对方的法务团队,见招拆招、堵住漏洞,使办案进程得以顺利进行。
另一边,律师与执法队员还一同约谈了企业法人,为其分析不配合执法队弊端及会造成的后果,同时提供合理建议,将拆除违建对企业的影响最小化。经过执法队员、驻队律师的多次沟通,最终取得了企业的配合,在规定期限内将违建房屋和大棚进行了拆除。律师参与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破解难题,在一次日常的执法办案过程中得到最生动的体现。
2018年,在国务院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和司法部、住建部“开展律师参与城管执法工作”的背景下,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将闵行区颛桥镇城管中队作为试点,引入律师参与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推进城管部门驻队律师模式。
此后,结合闵行区城市管理执法的实际,闵行区城管执法局联合闵行区司法局率先在全市下发《闵行区关于开展律师参与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意见》,将这一机制向全区推广,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推进,驻队律师制度在闵行全覆盖并逐渐成熟完善。
如今,在城管的日常工作中,驻队律师除了参与重大、复杂、疑难的执法活动之外,也会针对执法程序、法律依据等提供综合咨询服务,会定期为执法队员开展法制培训,同时积极参与到日常投诉处理和普法教育宣传活动,充当执法队员的“法律顾问”。
数据显示,依托法律顾问制度,截至目前闵行城管执法系统各中队共召开疑难案件研讨会49次,解决疑难案件达120余件,真正让驻队律师成为执法队员的“贤内助”和执法工作的“助推器”。
社区城管来了!
住宅小区内构建闭环管理网络
翻开《上海法治发展报告(2019)》上海蓝皮书的扉页,内页登载着一篇闵行区住宅小区城市管理执法闭环管理模式精细化研究成果,社区城管助力小区环境治理的“闵行模式”从中娓娓道来……
三年前,闵行区积极探索推进住宅小区闭环管理,在着力构建快速便捷的信息传递机制、快速有力的前端管控机制、快速有效的协商沟通机制上做文章。
如今,闵行区依托全区已建成的545个“城管工作室”、68个城管工作站,构建出“分片拉网、辐射全区、层层递进、靠前服务”的城管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完成了“城管进社区”全覆盖,有效解决了城管执法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通过管执联动,构建了物业前端管理与城管末端执法的有效闭环。
今年夏天,七宝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接到市民来电反映,某小区多套房屋存在损坏房屋承重结构的违法行为,秉承市民诉求无小事的执法理念,执法队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检查,并初步查实其中4套存在损坏承重结构的违法行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执法队员当场开具法律文书,并要求当事人前往执法队接受进一步调查询问。
如此顺畅的办案流程其实正得益于七宝镇基于自身的区域特点,所探索的一套住宅小区闭环管理方式。据悉,七宝镇因为地处闵行区的中心地段,交通便利,教育资源丰富,流动人口多、房屋换手率高,小区内部的管理问题一直是治理的重点。
为此,七宝镇综合执法队在辖区内每个居委都设立了城管工作站,与居委、物业、业委会、小区居民建立联系,定期对居委、物业工作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培训。居委、物业在巡查中一旦发现疑似违法行为,立即点对点报送至执法队员,省去了案件在网上平台上的流转时间,在治理的闭环内加快了处置效率,将矛盾解决在源头,也夯实了基层法治建设的水平。
不仅仅在七宝,而今,作为社区管理的一份子,闵行区的“社区城管们”通过城市管理“721工作法”,更多发挥着管理和服务作用,他们已经从原来单一的执法者变身成了小区内的“老娘舅”、“裁判员”、“红袖章”。通过数据分析,在闵行区大力推进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之下,全区小区类事项投诉数量逐年下降,而投诉满意度逐年提升。
探索综合执法改革新路径
在依法行政中谱写“闵行文章”
用法治服务国家战略,用法治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在上海闵行,早已成为推动城管工作的有力抓手。
2021年,一场街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在上海拉开大幕,作为改革的“先头部队”,为探索一条更好赋能街镇综合治理的新路径,闵行区城管执法局牵头统筹指导协调街镇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研究制定了统一的执法流程、执法标准和具体实施细则,同时会同街镇做好干部队伍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对街镇执法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规范执法程序和行为,加强执法监督。
各街镇在原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队的基础上,组建街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到去年4月底,全区各街镇城管执法中队均增挂综合行政执法队牌子。
在深化依法行政的过程中,闵行区始终以“法”为准绳,将依法行政作为深化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环节。在推进执法公示制度中,落实执法事项和执法信息“双公示”,2021年以来,完成全系统行政处罚案件信息主动公开3765件。
在推进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中,闵行区局还牵头研究制定了统一的执法流程、执法标准,规范行政执法检查事项和程序,做到执法过程全程留痕,全系统单兵装备参数配置与区城运中心相匹配,更好实现信息共享,快速反应,联勤联动。
细数近年来闵行法治城管建设交出的成绩单:非现场执法课题研究入选《市政府法制蓝皮书》予以复制推广;证据标准研究、群租治理模式等多项课题获市、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荣获市局“我执法谁普法”征文、演讲比赛双料冠军;被区法宣办授予闵行区“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履职示范单位;局法制科荣获上海市“七五”普法先进集体;新虹街道实训基地成功创建“上海市城管执法系统实践教学基地”……闵行城管正以“法治”为引擎,助力城市治理驶入快车道。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闵行城管将不断深化“法治城管”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再著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新篇章。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