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在徐汇区人民法院内,有一棵结满橙褐色果实的树。每到夏季,树上开满雪白的花朵,斑驳的光影下,抬眼望去,周围成片绿树将它衬托得引人注目。它,有一个颇为典雅的学名叫“甘棠”。
借引“甘棠遗爱”的典故,致力于发扬枫桥经验,“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正成为徐汇法院司法为民的一张名片。
近日,徐汇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甘棠树下”10起典型案例和守护法治校园联盟工作机制,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1-11月,社区法官工作室共审查人民调解协议205份,出具调解书和司法确认裁定书194份,提供线上及线下法律咨询与答疑1345次。通过社区法官工作室这一桥梁,溯源治理的“徐汇效应”正日益凸显。
失独失智老人养老遇难题
宣告行为能力绿色通道为民解忧
徐汇法院社区法官工作室主任王宏霞此前办理过一起涉老案件。该案中的老人年过70,早年离异,去年又失去了儿子,此后一直是一个人居住。
根据居委会反馈的情况,老人精神状态并不佳,房屋门窗常常紧闭,消防安全隐患突出,同时其拒绝和外界交流。居委通过与她长期的接触后,取得老人信赖。担心老人自己居住存在隐患,为让老人有一个相对安全、舒适的养老环境,居委会准备将老人送至养老院生活,但由于老人找不到其他亲属,缺少监护人办理手续,一时无法入院生活。
“基于我们社区法官工作室司法联络延伸服务机制,司法联络员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向我们社区法官工作室提出了司法需求。”王宏霞告诉记者,基于老人特殊的情况,工作室立即为老人开通了行为能力宣告绿色通道,指导该街道司法所先行为老人进行了行为能力的委托鉴定,与此同时,王宏霞还上门了解老人生活情况,并与居委、司法所等单位联动查找老人的亲属情况。
“后来我们了解到老人还有一个妹妹,经多方辗转最终我们从老人的单位履历表中找到其妹妹的名字,并通过对关系网的深入调查,发现除了这个亲妹妹外,老人还有5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分布在上海各地。”王宏霞此后又多次上门征求各个兄弟姐妹对监护人的意见并进行释法明理,最终促成老人亲妹妹的儿子同意作为老人的监护人。在历时7个月之后,这位老人终于住上了离家较近的一家养老院。
王宏霞坦言,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失独失智老人的监护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社区法官工作室创新开设的宣告行为能力绿色通道,正是用司法力量最大限度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体现。“在我们社区法官的日常工作中,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涉老亲情服务,我们还会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法律服务,最大程度便利老年人。”
破解“照管难”
社区法官为困境儿童撑伞
除了“一老”,“一小”也是徐汇法院社区法官关注的重点。民法典实施后,徐汇法院判决的首例为困境未成年人指定公职监护人的案件背后,就有社区法官在助推。这起案件的主审法官、徐汇法院民事审判庭审判员何倩,同样也是这起案件的社区法官。
“这起案件中的未成年人青青(化名)情况比较特殊,父亲于去年去世,母亲有二级精神残疾,无法担任监护人。祖父和外祖父也去世了,祖母现在住在养老院,外祖母、同母异父的哥哥都失联了,两位姑姑都表示不愿意担任监护人,因此青青的近亲属范围内没有既有监护能力,又有监护意愿的合适人选。”
何倩告诉记者,基于这样的情况,在该案立案之前,街道、居委其实已经对该名困境儿童采取了救助措施,青青一直是由街道委托第三方24小时托管,费用均由街道负责。“但因监护人缺位,在法律上还需理顺该名困境儿童的监护责任。区民政局遂与社区法官工作室取得联系,希望能尽快开庭解决这一问题。”
在接到区民政局的求助后,为了及时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作为一名从事家事审判11年的社区法官,何倩迅速通过与街镇建立起来的沟通联络机制首先了解了青青的生活情况。另一边,对该案的立案、审理的绿色通道也同时开启。
“考虑到青青所在地居委会对居住地区的未成年人的健康智力状况、家庭情况等比较了解,居委会也实际承担起了监护人职责,故由熟悉其情况的居委会担任青青的监护人更有利于维护青青的利益。”何倩告诉记者,该案也是法院、检察院和民政部门联动护航困境儿童的典型案例。“后续,法院也将对该案进行回访,监督居委会的职责履行情况,切实保障未成年儿童合法权益的落实,推动民法典确立的以家庭、社会和国家为一体的多元监护格局落实落地。”
疫情后单位调整岗位引发矛盾
在线指导妥善解纷
今年6月初上海解封后,徐汇区长桥街道司法所碰到了一个难题。当时一家包装服务公司因为疫情原因,需要搬迁工作场所,鉴于交通问题,公司要求从事搬运工作的员工郭某至新地点工作,另每月补贴交通费,岗位和福利待遇不变。在该公司里,像郭某这样涉及调岗的劳动者近30名,他们纷纷以主张补偿金、欠薪等纠纷向长桥司法所求助,群体性矛盾一触即发。
长桥街道调委会的司法联络员向社区法官工作室反馈了这一情况,工作室随即派驻具有多年劳动纠纷审理经验的社区法官、执裁庭审判员叶晓晨在线开展法律指导和调解。
“案件到我这儿后,我先是和企业沟通了数小时,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企业也表示对老员工很有感情,希望继续用熟手,但是员工不愿意至新的工作地点,企业也无力支付经济补偿金。”叶晓晨告诉记者,之后在在线调解中,通过与员工代表沟通,也了解他们主要对工资拖欠不满,同时跨区工作给生活带来不便,也确实不想继续干了。
了解双方诉求后,才好“对症下药”,叶晓晨进一步对劳动者进行了释法说理,告知他们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之下用人单位有权合理调岗,如果不服从双方劳动关系解除后,企业无需承担经济补偿金。另一边也做通企业工作,希望企业尽早支付工资,履行用人单位的基本义务。在社区法官的努力之下,最终促成有梯度的个性化调解方案,即劳动者及时获得工资但放弃补偿金。
“受疫情影响,涉疫劳动合同纠纷持续增长。社区法官工作室通过在线指导、现场调解等方式最大限度平衡劳资双方的利益,减少当事人诉累,达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叶晓晨告诉记者,社区法官工作室还联合街镇拍摄涉疫普法视频,进一步用法治力量护航辖区营商环境。
法官助理全部纳入志愿者范围
开启涉校纠纷诉源治理新模式
据徐汇法院副院长蒋克勤介绍,今年1-11月,“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共审查人民调解协议205份, 出具调解书和司法确认裁定书194份,提供“涉老案件亲情服务”17次,参与现场调解30次,开展法律讲座36次,提供线上及线下法律咨询与答疑1345次(现场咨询35场),拍摄普法短视频15个。
“今年,社区法官工作室进一步拓展了社区法官志愿者范围,将全院法官助理均纳入工作室担任志愿者,一方面优化工作室司法服务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为青年干警搭建提高基层工作能力的平台。”
记者获悉,为推动诉源治理实质化,在日常工作中,针对疑难复杂案件,社区法官工作室会安排资深法官靠前指导参与调解,通过线上法律咨询、视频在线指导、现场纠纷调处等方式,提供法律法规释明、人民调解协议规范制作、诉讼流程告知、证据材料收集等方面的专业法律支撑。针对街镇调解委员会处理较多的继承纠纷、人身损害纠纷等也会开展综合指导,提升调解协议规范化、证据材料完整性等,提升司法确认效率。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徐汇法院还发布了《关于徐汇区法治副校长暨守护法治校园联盟工作的实施方案》,守护法治校园联盟是区法院、区公安分局、区检察院、区司法局、区教育局、区妇联等6家单位以“法治副校长”为工作平台,成立的以妥善化解涉校矛盾纠纷为主要工作职责的解纷联盟,旨在协同开展校园法律咨询、心理疏导、调解指导、纠纷化解、诉调对接等工作,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形成涉校纠纷诉源治理新模式。
下一步,徐汇法院将继续依托“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深化诉源治理,进一步拓展“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辐射面,做实做细司法为民措施,同时进一步做好校园普法和涉校矛盾化解,织密青少年法治教育和依法维权网,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