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夏天 陈颖婷 胡蝶飞
“一老一小”如何得到更好呵护?市民的居住品质怎样免受噪音污染?奥密克戎病毒冲击下,市民的用药需求如何保障?
民生问题一直是上海“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持续聚焦的热点问题。记者注意到,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递交议案、提案,围绕上述问题发表真知灼见,提出针对性建议。
聚焦养老服务
建议制定法规建事故纠纷调解机制
正在召开的上海“两会”上,民建上海市委递交了一份《关于改善本市养老院营运状况的建议》的集体提案。
“市民对养老院的期望值和实际的服务质量落差较大。”民建上海市委调研发现,目前,本市养老院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比如,市民养老支出存压力;行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情况严重,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养老院入住情况不理想,经营状况不佳等等。
为此,民建上海市委提案建议,优化现有财政补贴方式,采取有针对性补贴措施,提升财政补贴效能。
“针对目前有养老入住需求、收入不能支撑其入住的困难家庭、孤寡老人,建议持续加大对其入住养老院的费用财政补贴力度。”提案针对“老养老”情况,建议给予特别财政补贴,通过入院费用补贴和生活抵用券相结合的方式,缓解日常生活压力。
养老院方面,建议进一步优化和增加政府财政扶持养老院方式。“相关补贴办理模式,建议可以由现有的院方申请享受,改为市区两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主动核算、院方确认后自动发放模式,减轻院方在申请补贴上耗费的时间精力。”
针对行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情况严重,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问题,民建上海市委建议加大员工市场化制度化职业化建设、弱化当下承包经营模式。“建立从职业化学校专业设置、技能针对性教育培训、就业对口招录、就业补贴优惠、长期技能培训、专业人才招聘机制及平台等一系列中长期完整规划,增强对高学历、年轻群体吸引力。”
同时建议加强准入审核、公开透明招投标,综合评分明晰公示。比如设置黑名单制度,将在准入审查、招投标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以及在实际经营中发生严重损害入住老人合法权益的公司和人员,纳入“黑名单”,给予一定年限甚至终身不得进入养老领域。
此外,民建上海市委还建议建立畅通的涉养老纠纷调解机制,由养老院所在地街镇司法所负责牵头组织各方参与调解,就有关责任如何认定、当事双方哪方负有举证责任、纠纷调解成功后的格式文本等予以制度化程序化明确,畅通养老纠纷调解机制。长远来看,建议以《民法典》、《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为依据,尽快制定本市养老领域事故纠纷处置调解相关法规。
聚焦托育服务
建议纳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
“独生子女夫妇上有4位老人,照顾一个孩子已经不易,再增加孩子的意愿缺乏。”民进上海市委在《关于加快本市托幼一体服务体系构建的建议》中指出上述问题,同时提出,本市0-6岁一体的婴幼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建立,目前无法覆盖0-6岁养护、保育、教育的全过程。“本市已经有了‘政府主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的指导思想,但便利家长获取科学育儿知识的途径还未打通。社区现有的资源未被开发利用,社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合作,更需要工作规范导引。”
“对于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问题,无论家庭养育、社会制度安排、公共或社会服务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方玥等七位委员在《关于以实施〈上海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为契机,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建议》中指出,一是社会化托育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家庭层面托育力量有限且压力过大,托育服务供需不匹配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社会各方参与发展托育事业的积极性不够高;三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存在着体系零散、落实表面、合力弱化的问题。
提案赞赏了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条例》充分体现上海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的实践和特点,破解资源规划建设、投入机制、人才队伍培养和职业发展通道等关键领域难题,为维护学前儿童与3岁以下婴幼儿、相关从业人员以及幼儿园、托育机构等的合法权益,促进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他们建议,要加强《条例》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学前儿童与3岁以下婴幼儿成长的氛围,要向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明确法律规定的义务和职责。
同时,七位委员提出了“将社区托育服务纳入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议,“本市要进一步完善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站(点)的布局,加强科学育儿指导资源建设和指导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现代技术赋能,优化‘育之有道’应用的功能和内容,丰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育儿指导方式。根据《关于加强本市社区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推进社区托育点的建设,切实将社区托育服务纳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乡村社区生活圈和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内容。”
民进上海市委在提案中提出建议,一是通过地方立法形式建立起本市“托幼一体”服务体系。由教育部门主持六年一贯的机构建设,同时明确卫生健康,乃至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协同职责。二是在尊重教育科学规律的前提下,整合设计并实施0-6岁以保育为主体的工作标准。三是尽快建设完善服务于托幼一体建设的专业师资队伍。
聚焦噪音扰民
呼吁设立“噪声污染专项治理资金”
市人大代表何红民表示,交通噪声扰民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一大难题。他以G1503高速公路交通噪声扰民问题为例,G1503高速公路途经嘉定、青浦、松江、金山、奉贤、浦东、宝山等7个区,沿线两边聚集着许多大型居民住宅区以及中小学校幼儿园等文教机构。
他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发现,G1503高速公路交通噪声扰民在于行驶车辆以重型货车为主。与此同时,G1503高速公路距离居民文教等区域较近,与一些文教机构的距离甚至不足100米。
何红民代表指出,交通噪声影响的是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损害的是沿线居民的身心健康。他建议上海市建交委对G1503高速公路交通噪声污染情况开展实地调查评估和责任认定,制定噪声污染综合治理方案,采取加装隔音屏障等措施,降低交通噪声对沿线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同时,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应当协助上海市建交委对G1503高速公路交通噪声污染开展科学评估,利用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和声音分贝仪等专业设备对G1503高速公路沿线噪声进行多点位监测,为噪声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各单位在噪声污染治理中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改善G1503高速公路沿线居民的声环境质量。
何红民代表还建议,将噪声污染治理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设立噪声污染专项治理资金。上海市建交委和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应当在科学评估的前提下,对噪声污染治理成本进行核算,将治理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保障治理工作有效推进。
聚焦抗新冠药物
推动Paxlovid仿制药在华销售
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国内的蔓延,连日来,上海各级医疗机构面临严峻挑战。上海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救治重症的压力巨大。
市人大代表吴坚一直关注抗病毒药物Paxlovid(奈玛特韦片,联用利托那韦片组合)的供给问题。吴坚代表表示,在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Paxlovid被列为抗病毒药物的推荐药物。但目前由于Paxlovid在全国范围内的缺乏,其与印度仿制药在市面上均被疯狂抢购并展现了难以置信的高价。面对Paxlovid过于高昂的价格,如何让普通民众也能用得起?吴坚代表介绍了另一条途径。
2021年11月16日,辉瑞公司与联合国国际药品采购机制支持的国际公共卫生组织、非营利机构“药物专利池”达成了许可协议,允许其进一步向95个国家和地区的合格药企授权仿制Paxlovid,并免除了授权使用费。但由于中国不在95个国家的名单之中,所以仿制药无法在中国销售。
吴坚代表提议应与辉瑞公司及非营利机构“药物专利池”就Paxlovid仿制药在中国销售进行积极协商;若情况紧急,也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者非常情况时,或者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给予实施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对Paxlovid施行专利强制许可。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