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95后”博士走上返乡“劝学路”

在上海,有这样一群“闪光青年”,他们在广阔舞台上熠熠生辉

本文字数:3472

从2015年开始,杨孟平走上了返乡“劝学路”,成为家乡“控辍保学”的倡导者、践行者和推广者。

□记者  陈友敏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引着青年以更加昂扬上进的姿态奋进新征程,用不懈奋斗擦亮最靓丽的青春底色。

日前,上海团市委公布百名“新时代上海闪光青年”选树宣传活动名单。他们中有走出大山又重回大山,照亮家乡劝学路的“95后”博士;有接替高龄奶奶,成为最年轻“代理”楼组长的“00后”大学生……坚定上进、勤学创新、热血担当、无私奉献、崇德守信是他们的闪光标签,青春向党、怀抱梦想、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善作善成是他们的奋斗誓言。

“闪光青年”杨孟平:

从2015年至今,累计影响帮助3000多名学生

从成绩班级垫底到名列前茅,从落后的大凉山到繁华的大上海,从没接触过电脑到保研人工智能硕博连读,从走出大山到反哺大山……来自大凉山的“95后”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1级博士生杨孟平不仅完成了自身的蜕变和成长,还一直致力于家乡的“控辍保学”,从2015年至今,累计影响帮助3000多名学生。

相信“相信”的力量

杨孟平出生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铅锌镇的一个小山村。曾经从上海回家,一路火车倒大巴,要历时三天,如今这趟归途被缩短到一天。

一年又一年,杨孟平看到家乡的道路通畅了,但他知道,乡亲们心里的读书路还没有通畅。

读书有用还是无用?面对这个问题,大城市的孩子会毫不犹豫回答“有用”。但对大山里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需要冥思苦想、左右权衡的灵魂拷问。

从村子走到最近的学校,要走2个小时的山路。这趟崎岖的山路,遍布铅锌矿。“一块水杯大小的矿石,就能卖15块钱。”读书要走远路,矿里却有近利,杨孟平看到,很多哥哥姐姐都把书留在教室,空出书包来背矿,渐渐地走这条上学路的人越来越少。

“我很幸运,父母尤其重视我们的教育。”杨孟平说,“或许是因为他们吃过没文化的苦。我的母亲不识字,她总说‘如果我读过书,日子就不会这么苦’;我的父亲读到初一辍学,他的同班同学有的初中毕业后读了中专,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为了方便孩子读书,父亲在2004年把家搬到了镇上,一家人租房子住,他们成了村里第一户搬出来的人家。家里靠父亲开长途货车养家,虽然生活拮据,但孩子们的上学路从单程2小时缩短为10分钟。杨孟平不负期望,从铅锌镇大桥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昌市第一中学。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杨孟平成功考入华东理工大学。回顾求学路,杨孟平说:“或许我的天分并不出众,但我始终相信‘相信’的力量!”

刚进入小学时,由于没有上过幼儿园,杨孟平并不能跟上课程的进度;考入重点高中后,全班54人,杨孟平排43名;来到华东理工大学,杨孟平发现很多同学都早已学过编程知识,而自己基本没有接触过电脑。

开局时的劣势,并没有击垮杨孟平的信心。“别人学一个小时,我就学5个小时。没有人生来就什么都会,不懂的就多花时间搞懂”,面对学业上的困难,他没有放弃,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努力赶上课程进度。在不懈努力下,杨孟平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高考全班第一。进入大学后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奖学金等,成功保送华理人工智能方向硕博连读研究生。

用读书的决心影响更多孩子

从大山深处,走到繁华都市。来到上海后,宽阔的马路、林立的高楼、奔涌的车流……曾经在外打工的哥哥姐姐们返乡时所描述的场景,杨孟平终于亲眼看到,在那一刻,他也深刻感受到家乡与大城市的区别。

“偏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后的观念。”杨孟平记得在镇上读初一时,班上有将近70名学生,临近毕业时,还坐在教室里的只剩下40多个。“最遗憾的是以前每年回家都听到有人不再念书了,很多家庭都认为读书无用。”每每想起曾经的同学,杨孟平总会觉得惋惜,“很多同学其实很聪明,我相信如果他们能继续读书,是能读出名堂的。”

“我能做些什么来改变家乡的现状?”带着这个疑问,杨孟平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小时候,我很期盼村子里在外打工的哥哥姐姐回来,他们回来就能给我说说大山外面是什么样的。我能不能把外面的世界带回去?这或许能坚定他们读书的决心。”

大一寒假,他和中学母校取得联系,去给学弟学妹们做宣讲,和他们分享大学生活的点滴,以及自己在读书方面的经验。杨孟平讲起自己高三“逆袭”的经历时,会反复提到“决心”二字,“我想用读书的决心,影响更多更小的孩子。”

从2015年开始,杨孟平走上了返乡“劝学路”。渐渐地,他成了家乡“控辍保学”的倡导者、践行者和推广者。随着会东县“控辍保学”工作的持续开展,“杨孟平”们多了起来,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读高三的妹妹深受杨孟平影响,早已把学医当作高考追求;表弟早早辍学,换了几份工,在杨孟平的影响下,下决心学一门能在社会上立足的技术;听过杨孟平宣讲的高中学弟,立志考到上海,并为此不惜复读一年,最后成了他的大学学弟……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读书有用”。听说有孩子辍学,周围邻居和亲戚会主动上门劝说;越来越多孩子走出大山,去成都、北京、上海等地读书……

“闪光青年”包思憶:

接替奶奶成为最年轻的“代理”楼组长

因为居委一通电话,上海大学“00后”学生包思憶接替81岁奶奶的职务,来到了战“疫”一线,成为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天蒲小区最年轻的“代理”楼长。

成为“代理”楼组长

“小包,封控后社区急需志愿者,你奶奶是楼组长,但考虑到她已经81岁了,想问问你能不能顶替她做个临时楼组长?”2022年3月31日晚上,包思憶接到了来自居委会的电话,没有丝毫犹豫,他就接过了“接力棒”。“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奶奶是一名老党员,我是共青团员,又是入党积极分子,这时年轻人不上,谁上?”

当“新官上任”的兴奋劲过去后,包思憶不禁开始自我怀疑,“对于社区工作完全是一枚‘小白’的我,真的能当好这个‘代理’楼组长吗?6层楼14户居民,他们会愿意配合我的工作吗?”

扑面而来的压力,让他辗转反侧了一夜。这时,奶奶的一句话,让他定了心,“只要有一颗为大家服务的真心,就用你的实际行动打动居民,他们自然而然会支持你的工作。”

封控期间,小区要求居民们“足不出户”,但有一位老爷爷坚持要下楼“兜兜风”。一开始,包思憶用普通话向他解释政策,老爷爷似乎无法理解。于是包思憶又耐下性子,换成上海话再解释一遍,老爷爷有了回应,主动咨询“足不出户”的原因,几轮解释后,老爷爷终于认可地点了点头,“你讲得有道理,有道理我才听。”在当上“代理”楼组长后,他才发现在老小区里工作十分考验沟通协调能力,也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

当“代理”楼组长这些天来,包思憶收获不少感动,原本毫无来往或至多只知道彼此是一栋楼的邻居们,在一个多月里践行了“远亲不如近邻”:同层楼居民在做核酸、发物资时会相互敲门提醒;年轻居民帮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下单买菜;邻里之间会主动赠送牛奶、牙膏等物品……年轻的居民会在微信群中发:“谢谢小哥!”长辈老人在生活中看到他会说一声:“小朋友辛苦了!”这些都让包思憶感到开心,“我觉得楼组长的工作与付出都是有价值、有回报的!”

青春在闪闪发光

核酸扫码、发放抗原、巡逻短驳、搬运物资等等,包思憶几乎做遍了小区所有的志愿者岗位。回顾当时的战“疫”时光,这个身体强壮的国家二级手球运动员告诉记者:“我曾认为搬运物资不过是小菜一碟。但当一次次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出入冷柜车,一次次重复着拎起、放下的动作,一次次弯腰分拣到打包完成,数小时不亚于专业训练的高强度体力劳动,让我回到家后直接瘫倒在床,感觉手脚都失去了知觉。”

4月中旬,包思憶迎来了考试周,又恰逢小区成为封控区,于是开启了上午4小时社区服务、下午4小时学校考试、晚上抓紧时间复习的常态。防疫、学业的压力接踵而至,说不累是假的。但看到居民们脸上的笑容,一句句“小朋友辛苦了”、“小伙子了不起”的亲切问候和点赞,包思憶才真正感受到奶奶所说的,用一颗为民服务的真心打动居民,让他“满血复活”,又有了使不完的力气。

如果成为“代理”楼组长的初衷,是为了分担奶奶的工作,那么在经历无数次尝试、磨合、受挫、努力之后,包思憶更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的责任、使命和担当。就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所提到的,共青团员要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要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目标。“作为‘00后’的我们已经茁壮成长,时刻准备着为上海的发展和建设挺身而出、贡献力量,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服务中闪闪发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95后”博士走上返乡“劝学路” 2023-01-18 2 2023年01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