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友敏
《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上海市一部针对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的实施为上海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今天是《条例》实施后首个新学期的第一天,记者从市教委获悉,各级政府积极践行《条例》规定,落实市委、市政府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等工作要求,在完善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推进社区托育服务建设运行、加强托育服务监管等方面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做法,完善工作,力求为本市广大适龄幼儿及其家庭提供更好地服务,实现“幼有所育”向“幼有善育”的转变。
科学育儿指导服务更便捷
家住杨浦的吕女士,家里有两个可爱的宝宝。在大宝满月去医院体检时,得知本市推出了“育之有道”APP。“之前学习带娃,主要都是从社交平台上零零碎碎收集信息,费时费力不说,信息还良莠不齐。”吕女士告诉记者,“有了这个APP,你只需要输入宝宝的昵称,出生年月日,APP就会根据宝宝月龄定期推送系统化的科学育儿‘干货’。比如宝宝到几月龄,会有什么样的发育要点,家长可以怎么检测,以及哪些小游戏可以促进宝宝发展。”
“‘育之有道’对我们这些新手爸妈来说,帮助很大。除了检查小朋友发育情况以外,这个APP推荐的躲猫猫游戏还帮助大宝顺利克服了分离焦虑。”吕女士表示。
此外,吕女士在2022年12月通过随申办“出生一件事”服务申办宝宝落户、社保等事宜时,发现“上海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申请事项也列于其中。办理后,目前已收到通过EMS发来的《上海科学育儿指导服务手册》,从《手册》中了解到更详细的信息,知道每年可以携宝宝享受12次免费的家门口的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建立了覆盖城乡社区的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网络。成立了“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和各区早教指导服务中心。16个区900多个科学育儿指导站(点)覆盖所有街镇,科学育儿指导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按照《条例》规定,要推进科学育儿指导服务便利可及,丰富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内容和形式。为了扩大育儿指导的受益面,提高指导服务的精准度,科学育儿指导服务被纳入今年“一网通办”出生一件事服务内容。新生儿家长可以通过办理出生一件事,申请接受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及时获取相关育儿信息。短短一个多月,全市已有超过3000户家庭成功通过出生一件事的办理,申请了科学育儿指导服务,收到了《上海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手册》。新学期开始,本市还将在“儿童优先、服务家庭、教养医结合、精准指导”等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理念的引领下,继续丰富科学育儿指导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推动嵌入式、标准化的家门口服务点建设,打造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社区托育“宝宝屋”建设全面推进
《条例》是全国首部探索将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整合立法的地方性法规,其中,关注0-3岁幼儿,建立社区托育点“宝宝屋”提供临时照护服务,打造“15分钟社区托育圈”是此次立法的一大亮点。
2022年底,市教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社区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条例》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各区政府和各街镇政府在社区托育服务资源建设及管理工作中的责任。按照计划,今年全市社区托位要增加32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要增加托位2000个,到2025年要实现千人托位4.5个的目标。
为此,全市各街镇根据辖区内人口结构、托育服务需求以及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资源配置情况,积极规划和布点。有的整合社区资源,在党群服务中心、为老服务中心等设施内建设相对独立的“宝宝屋”,有的利用居住小区配套设施、街面房屋等建设“宝宝屋”,也有的向辖区内的幼儿园购买服务,共同建设“宝宝屋”,全面推进社区托育点“宝宝屋”的建设,提供临时照护服务。
普陀区托育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奚岚介绍,普陀区统筹、整合十个街镇已有社区资源和特色,“宝宝屋”设点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原有空间衔接,嵌入功能多元、形式多样、服务面广的街镇儿童友好中心、亲子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或在公(民)办幼儿园内,提供幼儿托、亲子托、特殊需求幼儿托等多元社区托育服务,为婴幼儿及家庭提供家门口的“成长守护”。
去年11月25日,普陀区首批4个街道(镇)10个“社区宝宝屋”正式挂牌启动运营。普陀区为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完善社区托育公共服务体系,制定了《普陀区社区托育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宝宝屋”设置标准》,与家长签订《托育服务协议书》等。
浦东新区教育局托幼工作处处长汤韬介绍,浦东鼓励多元主体办托育机构,推动社区资源办托,引导和支持各类机构依托社区提供嵌入式、菜单式、分龄式的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并通过建立亮牌、准入、培训、考核相关工作机制,推动街镇“宝宝屋”建设。曹路镇尝试在中虹社区居委会的文化客厅里嵌入“宝宝屋”功能,年轻父母可以将宝宝临时交给保育员,自己处理工作;祖辈去社区居委会看病、买菜、聚会时,可以临时将孩子交给保育员。社区居委会还充分挖掘、利用社区的人力资源,聘请居住在社区内的3个有照护资质的全职妈妈作为“宝宝屋”的保育员。
加强托育监管家长安心放心
除了社区托育服务,上海现有社会托育机构300多个,托育机构的监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管理中的难点。此次上海通过《条例》的立法重点完善了托育机构设立和监管制度,明确相关法律责任,解决从机构设立到事中事后监管的闭环管理的问题。
奚岚告诉记者,2019年至今,随着托育市场的快速兴起与发展,托育服务指导中心工作重心从前期的申报申办逐步走向事中事后管理,形成了区域托育服务的管理细则。通过建立每日视频监控、日常飞行抽查、信用评价公示、年审等托育机构过程性与终结性的评价机制,促进托育园的监管工作,同时提供针对托育人员的保研活动、教研活动、培训见习、从业人员技能大赛等多元化服务机制。
普陀托育管理坚持“合作共管”模式,托育中心主动牵头区卫健委、区公安局、区市场局、区消防支队等部门,在社会办托育机构提出申办前期,组建专业团队实地走访并进行前期介入,指导托育机构创设符合标准的硬件设施及温馨适宜的育儿环境。同时抓好区公办早教中心这一托育服务的龙头,提供保研活动、教研活动、保健员资质培训、职前规范化见习、职后分层分类线上培训、从业人员技能大赛、托育园舆情预警与指导、优质托育园挂牌等多元化服务机制,以严格管理与柔性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打好“组合拳”,为托育园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条例》颁布后,普陀托育监管迎来了新变化。
“《条例》对托育机构的设立提出了具体要求——新办托育机构得到市场监管部门审查同意、完成有关登记手续后的十五个工作日内,应向所在地的区教育部门进行备案,并提交证明材料。”奚岚介绍道,“我们托育中心将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已备案的托育机构名单等信息,并及时更新。”
此外,对违规收费纠纷这一堵点,托育中心加强了监管力度,出台《财务年度审核制度》跟踪检查。要求各托育机构在校门口明显位置张贴收费标准,同时由专人对新生家长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收费情况,从而保障老百姓的权利。
“令人欣喜的是,此次《条例》的规定还加大了对违规机构的处罚力度。”《条例》第六十二条明确规定,主管部门应对违反规定的机构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应责令停止招生。“今年,我们也将组织托育机构法人开展《条例》的学习,做到规范要求,避免违规问题的发生。”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