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家门口”的社区养老 有“医”靠

嵌入式医康养,增量更增效

本文字数:3103

①、②老年人在社区康复门诊体验康复按摩

③患者在社工协助下接受面瘫治疗 记者 夏天 摄

□法治报记者  夏天

养老生活自有轻重缓急,“缓”的是慢病跟踪治疗、出院后持续且专业的康复,“急”的是毫无征兆的心脑血管等突发症状,这些都是老年人时常面临的问题。根据《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第四十条规定,“本市在中心城区和城镇化地区重点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在社区内根据实际嵌入不同规模和功能的养老服务和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可及的养老服务。”

近年来,上海不断探索完善“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不仅通过为民办实事项目为社区养老基础设施增量,更在服务质效上不断打通社区医康养壁垒,让康复医学门诊部、甚至“24小时”急诊都开到老人家门口,更引进越来越多的数智化手段应用于各个社区、进入居家养老服务,实实在在地帮助老百姓解决切实需求。

家门口有了“长新冠后遗症康复”门诊

家住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的陈阿姨,因季节变化患特发性面瘫,导致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眼部异常、发音异常,非常焦虑。听说附近位于新闸路848号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楼开了康复门诊,她第一时间就赶去挂号。

事实上,在新落成的石二康复医学门诊部,不仅有面瘫治疗,更有长新冠后遗症康复、运动康复、中西医康复、中医养生保健等多种适合老年人的医康养服务。这里不但配备有先进的检测及康复设备,还引入市、区知名专家医生资源,开设有全科、康复科、中医科三大科室,将整合型的康复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开启社区嵌入式养老全新模式,深受周边居民喜爱。

医护人员使用面颈部三维动作捕捉分析系统,为陈阿姨进行了详细的康复评估,并配合针灸治疗、穴位按摩、中药熏蒸、系统训练等一系列治疗,一星期后陈阿姨口角、眼部明显改善,鼓腮不再漏气,发音也恢复了正常。陈阿姨更在门诊部社工人员的帮助下缓解了严重的焦虑情绪。

能在“家门口”享受专业的康复诊疗服务,陈阿姨庆幸不已,“少了去大医院排队等号之苦,真是非常方便。”久违的笑容再次绽放在陈阿姨的脸上。而且经专业康复师介绍,此类突发性面瘫患者康复训练还可以采用居家电子设备,在线与门诊部的专业康复师进行互动训练,方便不能来门诊部现场进行持续训练的社区居民。

康复医学门诊部开到了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打通了社区医康养最后一公里。据参与石二街道康复医学门诊部建设的社会组织上海福苑养老介绍,这次康复医学门诊部嵌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是倡导打造“以人为本、自立支援、身心健康”的社区康复新亮点,积极探索实践基层中医药服务,依托强大的社区养老照护体系,与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形成合力。同时,充分利用数字镜像技术,将专业的康复评定、训练带入居家服务,且将社工服务理念融入到专业医疗服务流程中,通过前置的社工服务让社区长者及居民真正感受到专业医疗机构的“暖实力”,为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筑起“保护墙”。

互联网医院赋能为老服务中心“连线”三甲

王阿姨是陆家嘴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的一位入托老人。曾经家属一直苦于带她看病配药,现在陆家嘴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新朋友”可算帮他们解决了大难题。

这位“新朋友”就是与中心合作的上海市东方医院互联网医院。为方便市民在线获得健康咨询、就医配药等服务,减少人群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互联网医院可以实现在线就医配药,并可提供在线开具处方和药品配送到家等服务。

疫情防控刚放开之初,王阿姨就在陆家嘴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主任胡琰的帮助下复诊了上海市东方医院的呼吸内科,并配到了退烧和清火药,而且第二天就收到了药。胡琰也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分享给了日托的所有老人家属,在当时特别紧急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帮不少家庭解决了棘手问题。

据悉,中心的工作人员后续还将成为互联网医院的志愿者,进入相关白名单备案,老人就能授权中心工作人员绑定其医保卡,由中心工作人员全程代老人操作配药,从而解决老人没有智能手机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困扰。

从社区到家里,6分钟的上门急救速度

“喂,应急服务中心吗?我们社区有个老人身体不适,需要紧急救护。”大年初三晚上11点半左右,黄浦区老西门街道应急服务中心接到辖区居委求助电话,高龄独居老人钱阿姨心慌不适,儿子住在郊区赶过来怕错过最佳救护时间。

接到求助电话后,中心第一时间联系老人,确认其可自行开门后,工作人员带上应急服务包立刻出动,6分钟左右抵达老人家中,对老人做了基础检测,并协助老人服用了自备的心脏药物,老人表示家属抵达前不就医。

等待期间,救护人员陪同监测健康数据,老人情况逐渐好转。约1小时左右,钱阿姨儿子抵达,表示暂不就医,救护人员将健康数据交给他,并建议白天前往医院进一步检查后,即与居委干部一起离开。

老西门街道应急服务中心,位于蓬莱路288号2楼,旨在15分钟左右将应急服务、养老服务有效辐射到辖区内的主要居民区,有力补充15分钟养老服务生活圈功能。

今年春节前夕,为进一步服务辖区老人,街道方面自我“加压”,联合家床服务中心联合组建“老年人应急服务团队”,打造首个24小时老年人应急服务中心,提高居家养老应急处置能力,提升老人紧急情况响应速度,进一步保障社区老人居家养老安全。

谈及升级初衷,街道相关负责人直言:“居民有所需,政府及时应。”据悉,老西门街道内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户籍人口的45.7%,80岁以上老人4276名,独居老人近千名。“我们去年经历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二级以下房屋旧改,许多年轻居民搬离老城厢,但不少老人却因生活习惯,选择继续租住于此,高龄独居老人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在应急服务中心内设有24小时老年人安全数据监测中心和应急服务值班室,确保全时段、第一时间响应老年安全预警,中心同时配备有常用生理检测仪器(血压、血糖、血氧的测量)、应急药品与急救包。

据应急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全新推出的24小时老年人应急处置服务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根据服务对象所在居委提出的应急服务需求,作为居委补充力量为辖区内老人提供应急服务;另一种是老人与应急中心签约服务,在家中安装应急铃,老人感到不适时可直接按键求助。

同时,为减轻特殊人群生活压力,尽可能减少老人居家养老安全风险,街道方面还购买了100份智能应急终端设备(应急服务铃/睡眠监测带)赠送给相关群体。

街道方面表示,此前推出的“家床”服务,以“把养老院搬进家里”的方式,让老人兼顾养老服务与归属感。此次24小时老年人应急服务,可以说是在此前服务基础上的再度升级。

未来,街道将进一步优化提升养老服务,保障居家特殊困难长者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切实提高服务长者的幸福感、安全感,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可以居家享受惬意、幸福的晚年生活。

发展专业照护型日间服务机构

根据《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规定,“本市在中心城区和城镇化地区重点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在社区内根据实际嵌入不同规模和功能的养老服务和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可及的养老服务。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至少建设一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发挥平台作用,整合日间照料、短期托养、社区助餐、医养康养结合、养老顾问等养老服务资源,提供综合性养老服务支持。”立法落地近两年来,法治保障引领着本市社区嵌入式医康养结合服务建设。一方面,基础设施不断增量,前不久在上海公布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中,继续明确了“新增5000张养老床位”,同时还增加“建设100个家门口养老服务站”等项目。

而在市民政局日前印发的2023年工作要点中,不仅要求全面完成上述内容,更对全面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其中就包括织密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络,新增3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发展专业照护型日间服务机构,夯实农村地区组有“点”、村有“室”、片有“所”、镇有“院”的四级服务网络。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家门口”的社区养老 有“医”靠 2023-02-21 2 2023年02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