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自强 静安工作站社工 方勇
整理:上海法治报记者 徐荔
老许(化名)是我的服务对象,如今已完成三年戒断,生活逐步回归正常,和我也时常联系沟通。但其实与他初识那会,他并不信任我。2009年开始成为禁毒社工的我在工作中也碰过不少这样的情况,虽有失落,但也能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很多时候,要得到服务对象的信任、配合,需要我们主动向前多走几步……
初次见面遭到“冷遇”
我和老许的初次见面是在2019年2月,警方对吸食冰毒的他处以行政拘留,并责令他接受社区戒毒。根据工作要求,老许要签署社区戒毒协议。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和老许在派出所的接待室里认识的。当天签约后,我向老许说明了后续要开展的工作和注意事项,老许一一应了,但态度并不积极。我本想约老许到我的办公室坐坐再多了解一下他的情况,可是老许却找个理由拒绝了。
望着老许匆匆离开的背影,我感到有些沮丧。从老许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对我并不信任。可能对“70后”的他来说,我这个比他年轻十多岁的“黄毛丫头”帮不到他什么,和我也没什么“共同语言”。
为了和老许建立起专业的工作关系,我决定先“认识”他。通过老许的档案,我了解到,老许曾于五六年前有过吸食冰毒被抓的经历,之后多年没有碰过毒品,直至这次被抓。随后,我又走访了居委会等单位部门,可惜并没有得到太多有效信息。到此,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似乎陷入了瓶颈,老许的过往经历、他复吸的原因就像一个个谜团,亟待我去解开。但陌生的关系让老许对我充满防备,我只能耐下心来慢慢“磨”,通过每月一次的检测和日常的电话、短信及微信上的问候、关心让他对我渐渐熟悉起来。
终于,我的积极打破了老许的沉默。只是,我们的交流模式基本是我问一句他答一句,他从不主动多说一句。
抓住机会尝试“破冰”
我以为这样的沟通状态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没想到“破冰”的契机突如其来。
一次检测后,老许突然问我如何到街道相关部门办理求职登记。他能主动提问对我来说简直求之不得,我详细介绍了街道求职登记需要提交的材料和可以求助的部门。
“你能带我去吗?”听了我的回答后,老许试探性地问。我正愁没有多一点交流的机会,如今真是“瞌睡送上了枕头”,于是欣然答应。我不仅陪同老许到居委向就业援助员寻求帮助,还陪他到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进行岗位咨询。之后也积极为他的求职奔走,辗转各个部门收集信息,想各种办法,鼓励老许参加求职相关的培训、技能学习等,还运用增能、优势视角等方法提高老许的自信心,帮他分析就业形势,鼓励他积极应对挑战。而老许也在一次次的交流中逐渐放下心防。
虽然求职屡屡碰壁,但老许在此过程中看到了重新开始的希望。而他的努力也被朋友看在眼里,默默为他联系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希望他可以重新振作。
因着帮老许求职的机会,我也增加了对他的了解。我发现老许经历丰富,不仅当过兵、进过国企,还下海做过生意,因性格外向,为人爽快,交际面十分宽泛。但他的自控能力差,性格极其冲动,且遇到挫折就容易破罐子破摔。比如,当年老许不愿意听从父亲在就业方面的安排,没多考虑就辞职去经商。知道老许丢了“铁饭碗”,父亲跟他大吵一架,老许憋着气离开了家。后来,因为意气用事,老许跟别人打架,触犯法律,不仅让他跟父亲的关系雪上加霜,也导致他的生意刚开个头就结束了。失败的生活让老许灰心丧气,和朋友聚会时看到他人吸食冰毒非但没有劝阻,反而在朋友的引诱下不计后果地尝试了第一口,想以此摆脱现实中的不如意。
心理疏导避免“失控”
冲动是魔鬼。这次复吸也是老许冲动的产物。
老许因借钱调头寸和父亲发生了矛盾,父亲斥责他一把年纪了一事无成,还将他过往失败的经历一一细数。父亲的话让老许倍感面上无光,心情低落,钱自然也是没借成。而后,老许萌生了靠赌博赚一票快钱的念头。最后损失惨重,老许的心态彻底失衡,冲动之下,他找到了昔日“毒友”,重蹈覆辙。
后来的工作中,我和老许就他容易冲动行事的问题进行过讨论,老许自己也表示做出那些不计后果的行为后,他也很后悔,但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脾气上来的老许就像一辆加满油、刹车失灵的车,会不受控制地“狂飙”……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老许没那么简单。因此每次联系、面谈我都会对他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缓解情绪,排解压力。后来每当老许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冒出新的想法和疑惑,都会主动咨询我的意见。我也会根据不同的问题逐一开展不同的工作,涉及法律咨询、心理疏导、职业规划、困难补助等,且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虽然前进的道路荆棘遍布,但我会帮着老许朝好的目标和方向继续努力。
社工心声
老许如今的戒毒康复状态比较稳定,也在积极地回归正常生活,对他开展工作的过程其实有一定的代表性。服务对象起初对禁毒社工的工作不了解,认为和禁毒社工联系就是多一个“管我的人”,交流往往流于表面。这样的关系不利于我们开展工作,在初期联系时遇到的冷淡、抗拒也容易让社工产生挫败感。
其实服务对象对社工的防备心理也能理解。不少服务对象的生活经历丰富,有的甚至比较波折,对陌生人的防备心理更重。这就需要社工调整好心态,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找到合适的契机逐步打开对方的“心门”。有时候操之过急,“盯”得太紧反而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
而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更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改变一个人的想法、行为模式是很难的,特别是对那些年纪稍大的对象来说,他们有自己固有的认识,强求他们突然“判若两人”是不现实的,因此要通过细枝末节、潜移默化来影响、改变他们。此外,也要善于发现服务对象的闪光点,哪怕他们有一点点好的改变,也是一种进步。
虽然开展工作的过程多有曲折,但只要服务对象因为我们的工作产生好的转变,就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