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友敏
本报讯 昨日,上海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有关情况,会上正式发布《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建设方案》指出,到2025年,“大零号湾”基本建成;到2035年,成为世界级“科创湾区”之一。
《建设方案》提出一系列重点任务举措,可以概括为“3+3+5”。第一个“3”是明确三个阶段性目标。即至2023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达600家以上,估值亿元以上企业70家以上,高层次人才和高能级科技企业加速集聚,基本形成高质量产业集群和高品质创新生态,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至2025年,“大零号湾”基本建成,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家以上,区域产值规模达千亿元级,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面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至2035年,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战略科技力量逐步夯实,产出一批具备全球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成果,形成万亿市值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全面建成创新能力突出、科技力量雄厚、原创成果丰富、成功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第二个“3”是布局形成“CTO”三大功能区。其中,“C”是核心策源区(Core),以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为核心,依托高密度的创新资源和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源头支撑。“T”是成果转化区(Transform),以沧源路、剑川路为主轴,承接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以及师生“硬科技”创业。“O”是开放创新区(Opening),包括紫竹、江川滨江等区域,重点承接成长壮大的企业溢出和加速服务。
“5”是积极落实五大行动计划——创新策源功能强基行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行动、前沿新兴产业引领行动、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行动、科创载体能级提升行动。
为确保“3+3+5”取得实效,《建设方案》同时推出4项保障举
措。
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成立“大零号湾”管委会,会同区域内高校院所、企业等各方主体,合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用好用活国家和本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先行先试政策,推动人才与各方面产业政策深度对接;强化资源支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打造宜居宜业的开放式科创街区;加强定期监测评估,建立年度任务分工落实、定期评价、科学监测和反馈调整机制,根据评估情况合理优化调整建设内容和推进机制。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