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社会

上海消保委建议:

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文具盲盒

本文字数:1085

□记者  陈友敏

本报讯  近年来,在“万物皆可盲盒”的现象级消费风潮下,文具也未能幸免,且未成年人正逐渐成为购买文具盲盒的主要消费群体,从消费者反映的情况和媒体报道来看,孩子沉迷购买文具盲盒的情况屡见不鲜。以盲盒的形式销售文具,已经偏离了文具的内在价值属性,还会给青少年成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上海市消保委建议,应当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文具盲盒。

文具作为市场充分竞争的一类商品,除非有特殊的设计或者较高的品牌溢价,价格通常较为趋同。但是通过盲盒的形式销售,只要加个包装,价格就能翻6倍。市消保委在线下实体店调查发现,某品牌一只普通的中性笔售价在2元左右,但是套上文具盲盒的包装后,售价可高达12元,价格较原来整整翻了6倍。因此,许多商家也将文具盲盒类的商品放在较为醒目的位置,除了单一品种的文具以盲盒的形式销售以外,中性笔、修正带、橡皮、笔记本等还以套装的形式销售文具盲盒(“惊喜福袋”等),售价在原有单一品种文具的基础上,倍数翻番。然而与这些文具盲盒高额溢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质量没有任何变化。

既然高额溢价的文具盲盒在质量上没有任何提升,为什么孩子们却乐此不疲地购买呢?市消保委就“什么是大家课余时间谈论最多的话题”随机对10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访谈,发现18%是喜欢的明星,23%是喜欢的影视剧、歌曲或文体项目,24%是喜欢的网络游戏、漫画等,31%是学习和考试成绩,而盲盒(包括文具盲盒)达到25%,仅次于“学习和考试成绩”这个话题。也就是说,文具盲盒在学生群体中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很多孩子购买文具盲盒实际上是想融入某种特定的社交群体。

值得注意的是,“文具惊喜套装”“文具魔盒盲盒”等带有博彩性用语的文具产品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很大。孩子反复购买文具盲盒的现象,让人意识到了孩子染上“文具盲盒瘾”的可能性。

上海迪博大数据研究所对586位家长进行的消费调查结果显示:反复购买文具盲盒的青少年比例高达84.0%,就是源于类似于博彩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刺激感。当然,这种致瘾性不会发生在所有的孩子身上,但相关心理学家表示,对于小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来说,盲盒中不确定的产品会使其产生较强的期待感,这种期待感可能会逐步“成瘾”。

文具的内在商品价值属性是为了更好地辅助孩子们学习。简约、朴实、环保、实用才应该是文具应有的追求,而文具盲盒其实是利用了未成年人尚处于人格塑造和思维完善过程中,不具备成年人的自制力和自控力的这一特点,从而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因此,上海市消保委建议立法禁止以盲盒的形式向未成年人销售文具。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社会 A07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文具盲盒 2023-03-07 2 2023年03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