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地区的“国门文化”建设,对和谐内外关系,发挥文化稳边、固边、兴边和文化睦邻、安邻、富邻有着重要作用。但是提到边境,很多人的印象可能比较模糊。现在的边境究竟是什么样子?生活在边境的人,他们的日常是什么样的?
作为中国首档边境人文纪录片,《万里国境》通过观察者的视角,带观众看一看祖国边境的建设和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真实呈现中国形象。”
《万里国境》聚焦边境地区的平凡人,通过两位嘉宾的视角,将边境地区的经济、生态、人文缓缓铺陈开来,深度展现国门文化的建设成果,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助力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从鸟语花香的彩云之南,到雄伟壮阔的冰雪北国,《万里国境》通过年轻人青睐的自驾方式,实地探访边境风光,沉浸式体验风土人情。非遗传承人、佤族“界务员”岩聪5岁就跟着父亲巡边,50多年来共行走10万多公里,带领着几代边防官兵、民警巡护国界,成为中缅边境的活界碑;朴实的铁路爱好者何俊云,20多年来坚持用镜头触摸滇越铁路的历史,见证边境地区的发展;从狩猎人到守护者,鄂伦春族的兴安岭猎人在马背上担当起护林防火、保家卫国的重任;大黑河岛边境派出所移民管理警察顶着严寒在冰面上巡边,用脚步连起“家”与“国”,用身躯筑起流动的界碑。《万里国境》的四段旅程,浓缩了边境地区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展现了那些奉献者、记录者、传承者、传播者们深厚的家国情怀。
首期节目中,嘉宾李光洁就带观众们认识了边境“引路人”岩聪,李光洁还跟随岩聪以及边防民警们完成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徒步巡边为界碑描红。
中缅边境大黑山长达7.9公里的边境线,岩聪走了57年,累计15.9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4圈。60多岁的他精神矍铄,在崎岖的山路上如履平地,始终走在队伍的第一个。巡到180-2号界桩时,警员们列队站好,李光洁和岩聪一起清理界碑边的杂草。之后,李光洁虔诚地拿起毛笔,一笔一划地为界碑描红。简简单单的动作,略显粗糙的工具,描绘出鲜艳的中国红,令人肃然起敬。
而在最后一集,陈一冰来到黑龙江江畔,和边境线上的“流动界碑”一起巡边。黑河市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以江为界,但漫长的冰封期使得两国之间天然的屏障消失,边境巡守格外关键。
顶着零下27摄氏度的严寒,巡边小队徒步走到黑龙江大桥下。这座中俄首座跨境公路大桥于2022年6月10日开通,全长19.9公里,中国境内长6.5公里,设计货运量规模为每年300万吨,成为连接中俄的快速贸易通道。虽然配备了警犬和无人机,但寒冷、枯燥是移民管理警察们的巡边常态,全靠信念支撑。日复一日地巡逻,移民管理警察们对每一座界桩、每一个标志物,甚至是哪块雪下有石头都了然于胸,这也练就了他们对于可疑情况的判断力。长发船管站船管员兼护边员崔广平,就曾在巡边时依据雪地上的脚印发现可疑人员,成功阻止越境事件发生。
在浮躁喧哗的生活中,《万里国境》以一种真实、纯粹、动人的姿态出现,带观众回归初心,让疲惫的灵魂得到治愈。节目中蕴含的文化认同和家国精神,更是与海内外观众共情共鸣。中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境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不仅仅体现为物资交通、人员流动,更体现在思想的碰撞、情感的融洽。《万里国境》讴歌了在岁月长河中积累的民族精气神。边境地区是我国对外交流的前沿,是展示国家实力和形象的窗口,是确保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万里国境》以小视角彰显大主题,向世界讲好中国边境故事,擦亮“国门文化”名片,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华。(综合整理自腾讯新闻等)
《万里国境》
嘉宾:李光洁 陈一冰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首播:2023-02-08
集数:4
单集片长:30分钟
内容简介:
该片是中国首档边境人文纪录片。嘉宾李光洁、陈一冰通过自驾的方式,接力深入云南、黑龙江地区的国门边境线,用最热血的方式记录真实的边境线生态,用最动人的戍边人故事唤起大众对神秘边境线的感知。“身守一方,心有万千。南起北止,岂止南北。”一路见传承、见变迁、见民族、见家国。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