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从全市首个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到首个区级“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

徐汇区营商环境改革迈入“6.0时代”

本文字数:3255

徐汇滨江国际人才港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前台

企业服务直通车开进徐汇滨江国际人才港

徐汇滨江国际人才港

复星医药人力资源高级经理在徐汇区“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咨询。

徐汇滨江国际人才港

□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在徐汇滨江,西岸智塔如“垂直的硅谷”为这边热土带来勃勃生机,“人才”与“创新”成为这里的两个主旋律。

以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一中心”,以西岸滨江为人才港试点区,向徐家汇、漕河泾开发区、华泾地区华之门复制推广,徐汇区“一中心四高地”的国际人才港建设已初具规模。

近日,在对标上海优化营商环境6.0行动方案的基础上,徐汇区出台《上海市徐汇区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推动徐汇营商环境改革迈入6.0时代。

从独具徐汇特色的滨江国际人才港,到全市首个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再到全市首个区级“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徐汇区持续用“店小二”的精神,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的同时,也写就了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徐汇范式”。

近10万白领集聚  企业服务直通车开进滨江

在位于西岸智塔的5楼,有一块22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这里便是“徐汇滨江国际人才港”。在寸土寸金的徐汇滨江,拿出这样一块区域,徐汇区的意图非常明确,要打造人才服务的阵地。

“随着徐汇滨江城市形态和功能布局的逐步完善,未来的滨江功能片区将迎来260万平方米、70幢商务楼宇飞速进驻,近10万白领将工作于此。”

徐汇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办)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人才集聚的过程中,区里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人才的实际需求,“在这之前,我们针对青年人才的需求开展过一次调研,发现青年人才在居住、继续深造以及社交方面上需求比较迫切。”

为此,以需求为导向,徐汇区在西岸智塔探索党建服务+人才服务双站点模式,将企业服务的直通车开进滨江,让人才服务触手可及。

“在这里,我们会同区商务委、区科委、区人社局等单位,集成了人力资源、落户安居、科技政策、涉税事务、知识产权、社区事务、公证业务、医疗健康等各类人才服务事项。”徐汇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办)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位于西岸智塔东塔43楼的上海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是首批入驻智塔的企业。行政人资部总经理吉祥喆介绍,以往为企业人才办理业务,需要多次往返区行政服务中心,如今在“滨江国际人才港”,企业只要上下楼就能完成业务办理,甚至还可以预约上门服务,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

而受徐汇区区位优势以及营商环境的吸引,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也将华东区域总部迁址落户在西岸智塔附近。徐汇区人才办为此跨前一步,对接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因为公司前期的发展,其实目前在沪办公的员工大都已经在江苏和安徽置业、安家。来到上海,落户安居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华东区域总部业务主管容堃告诉记者,了解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后,区人才办对接区人社局很快解决了人才落户的问题,并将员工陆续安置在上海中心城区最大体量的区筹公租房小区——龙南佳苑。

“构建职住平衡体系是我们人才服务中的重要一环。”徐汇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办)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徐汇滨江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的2300余名青年人生活在龙南佳苑,通过徐汇滨江国际人才港和初心汇·龙南佳苑党群服务站联动,系统性将党建、群团服务资源以及与青年人才学习、生活、社交、健康等服务内容配送到社区。

从“18罗汉前台”到“专业中台”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全覆盖

“你好,我想咨询一下今年专利导航项目的申报情况,因为近期正好看到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发布了这样的信息,想问问看我们企业是否可以申报?具体是怎样一个流程?”3月9日下午,上海箱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孙珺带着疑惑来到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寻求帮助。

“企业申报条件需要你们注册超过3年,这个能符合吗?”“符合的。”“专利导航技术产品相关授权发明专利超过3项了吗?”“有的,我们已经有100多项了。”……在对企业的申报条件进行初步问询后,综合窗口的工作人员给出了可以申报项目的相关建议,并对申报截止时间作出了提醒。

在得到解答后,孙珺提出,希望进一步咨询一下关于知识产权维权方面的专业问题。“前台”工作人员随即通过系统呼叫“中台”同事,没多久,位于办事大厅“中台”的徐汇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业务科室的工作人员便来到现场,为孙珺面对面进行专业维权指导。

像这样的场景,正是徐汇区通过在全市率先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带去的营商环境日趋变好的红利。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共计8类17项知识产权服务事项,囊括了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宣传、培训和人才等方方面面,实现了知识产权服务事项全覆盖。企业来到这里,被称为‘18罗汉’的18个综合窗口的工作人员就能够为他们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一般性的咨询服务。”

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发展促进科科长蔡磊告诉记者,在此过程中,一旦涉及到像商标的注册等知识产权领域的专业性问题,就可以呼叫“中台”,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一套流程,其实将我们能提供的知识产权服务做了分层,以此对应企业不同的需求。”

据悉,自2021年6月建立以来,徐汇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共受理商标申请682件,其中注册申请315件,后续业务367件。2022年共提供知识产权申请、管理、保护等8类17项520余次相关服务。

为不断优化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徐汇区在已有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整合区域知识产权各项资源、公共服务资源、渠道、内容,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编制并对外发布《徐汇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第一版)》。

“下一步,我们还是考虑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级。”蔡磊告诉记者,在进一步构建实体、网络、热线相结合的“一站统管+一网通办+一线通答”平台的同时,通过梳理公共服务需求,会进一步细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服务范围、服务标准,使知识产权服务“看得见、摸得着”。

从至少跑两次到只需跑一次“单一窗口”  为外籍人才带来红利

“高效办成一件事”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人才政策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正是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徐汇工作生活的重要因素。

为此,徐汇区在2020年率先启用首个区级“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在全市率先实现外国人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在区行政服务窗口一窗受理、并联审批、统一发证。“单一窗口”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将外籍人才来沪工作、居住这两个分属于不同管理部门的不同受理事项“合二为一”,把原来“至少要跑两次、历时17天”的事项缩减到了“只需跑一次、7天办成”。

“以前没有这样的窗口,但要让我们企业的外籍高管在华合法工作居留,是需要为他们分别办理两个证件的,一个是工作许可证,另一个是工作类居留许可,流程上得先去办工作许可证,等拿到这个之后再去办理工作签证,加上来回的奔波以及有时会有一些材料的补交,还是比较繁琐的,如今在单一窗口就能办理,大大减少了我们的跑动次数,也提升了外籍人才在华工作的感受度。”

因为医药研发方面的需求,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常会有外籍人才入职,企业人力资源高级经理覃晓芮也因此经常会为了帮入职高管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而奔波,对于“单一窗口”所释放的红利,覃晓芮的感受是最为直接的。

徐汇区科委行政审批服务科鲍心洋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徐汇区还在“单一窗口”基础上,积极推进外国人来华“不见面”审批制度,有效减少人员聚集,实现网上快捷办事、平安办事、健康办事。

“‘不见面’审批措施的出台,明显提升了网上办事的效率。当时全程网办也对因疫情无法回到国内的外籍人才,在办理工作许可延期、注销等事项时提供了极大方便。”鲍心洋告诉记者,工作证有效期的延长对于在国内工作的外籍人员是一颗定心丸,也帮助企业能够更好地留住人才,为企业作出了更多的贡献。

据悉,如今随着疫情放开,徐汇区也在进一步推广优化、多点布局外国专家人才服务等科技类高频服务事项,目前已在西岸智塔、漕河泾开发区同步设立了外国专家人才服务窗口,输送外国专家服务进楼宇、进园区、进载体,为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的企业和人才提供零距离服务。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徐汇区营商环境改革迈入“6.0时代” 2023-03-21 2 2023年03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