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基层调解

老公在外“胡来”“小三”上门多次骚扰

调解员释法说理成功化解纠纷

本文字数:1673

□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老公与他人产生婚外情后又“失踪”,致使“小三”闹上门,而对方还是患有精神疾病的限制行为能力人。不堪骚扰的王某只得向“华芳”调解工作室申请调解,希望能够停止侵害。全国模范调解员、上海市首席人民调解员石顺芳通过理清矛盾关键,对纠纷双方进行释法说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丈夫婚外情“小三”闹上门

王某与李某是夫妻。两人于1995年结婚,并育有一女。2015年,李某开始与另一名女子张某同居。但张某患有精神疾病,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

2020年,张某分两次向李某银行卡转账72万元。2022年,李某突然不见踪影,张某找寻李某数月未果,故至王某住处骚扰,每日在王某居住的小区内大喊大叫,要求王某交出李某,并扬言若李某不出现与她相见,便赖在小区不离开。

因张某多次骚扰且情绪激动,严重影响王某及家人的日常生活,导致王某患上了轻度抑郁症,王某女儿也不愿出门上班。为了解决问题,苦不堪言的王某向“华芳”调解工作室申请调解,希望能够停止侵害。

全国模范调解员、上海市首席人民调解员石顺芳收到调解申请后,向王某了解了案件具体情况。王某表示,前段时间联系不上丈夫李某,而张某的持续骚扰,严重影响了家人的正常生活,希望张某停止侵害;关于张某索要的钱款,王某也表示,如果张某能拿出证据证明这些存款为其所有,则可以归还该钱款。另外,李某的身份证及工资卡都在张某身边,王某想收回这些物件。

针对王某的诉求,调解员也听取了张某的法定监护人吴某(张某儿子)对案件情况的描述。吴某认为,张某目前不顾一切要找到李某有其特殊原因。张某与李某同居时,吴某已多次告知李某其母亲为限制行为能力人,但是李某不听劝告,坚持己见,甚至写下保证书表示会一辈子照顾张某,李某的种种表现让张某认为找到了真正的依靠。张某将其多年积蓄72万元分两次转入李某名下的银行卡,两次转账金额分别为39万元和33万元,这两笔钱款均以李某的名义购买理财产品。没想到李某突然不知所踪,不论是基于两人的感情过往还是所涉钱款,张某都需要找到李某。针对两笔理财产品所涉钱款,吴某提供了相关的存单,证明张某享有这两笔理财产品钱款的所有权。

结合案件事实  提出调解方案

经过对案件事实的调查和分析,结合当事人提供的相关证据,调解员归纳,该案的调解关键问题在于两点,一是两笔理财产品钱款归属问题,二是张某对王某的骚扰问题。

针对这两个问题,石顺芳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对案件再次梳理时,石顺芳发现,张某的部分诉求权利主体系李某,李某不出面,王某作为李某的妻子,若无李某授权,则无权处置李某相关的财产,调解也就无法继续。调解员及时向王某作出说明,希望李某能够出具一份王某作为其代理人的委托书,以顺利推进后续调解工作。王某通过各种努力,终于向调解员递交了李某的委托书及李某拍摄的委托视频,调解得以继续。

吴某认为,关于39万元的存款,因为提前支取,到手利息较约定利息变少,要求王某补偿该部分损失;33万元的存单交给了王某,希望王某按照实际存款时间连本带息予以结算。但王某表示,认可该两笔钱款为张某所有,也认可吴某提出的关于33万元存款的解决方案,但不认可39万元钱款的利息损失补偿要求。

关于张某持续骚扰王某与其女儿的正常生活问题,吴某表示准备送其母亲去医院治疗,但同时也希望李某能出面,自行解决与张某的感情纠葛。

随后,调解员结合案件事实提出调解方案,劝说双方当事人,希望双方各让一步。

当事双方经过考虑后达成一致,并在调解员的主持下,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案例点评】

本案是涉及婚外情的家庭关系问题叠加经济纠纷的复杂型案例。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也是最基础的群体形式,因此,家庭关系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指数型发展,家庭关系问题也呈现出多样化频发现象,如何化解家庭关系问题,成为本案的调解核心。

调解员通过与当事双方的真诚沟通,引导当事人直面婚姻家庭中的病症,同时,对纠纷双方进行释法说理,成功地化解了这起因婚外情引发的纠纷,从而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基层调解 B02老公在外“胡来”“小三”上门多次骚扰 2023-03-21 2 2023年03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