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法治为民办实事活动是本市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平台,2020年启动以来的三年间,全市已累计立项实施100个实事项目,努力在法治领域更好回应群众需求、保护群众利益、解决群众难题,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昨天,市委依法治市办召开2023年法治为民办实事活动新闻发布会,市委依法治市办组成人员、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言浩介绍了2022年项目落实成效及2023年项目基本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2022年70个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扎实推进、全部落地,其中,“在主要执法领域推动信用报告替代企业合规证明”等10个市级项目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协作”等10个区级项目被评为优秀项目,成效显著。
亮点
人民群众最期待的市级项目
精准回应特定群体的法治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2023年1月15日,上海市人大表决通过《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要求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为此,今年市高级人民法院聚焦为参与诉讼的听障群体提供便利,计划在年内出台手语诉讼服务规定,开设服务窗口,上线网上预约功能,探索提供手语视频服务。
据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黄祥青介绍,目前,上海有8万多名持证听力言语残疾人。近年来,这部分群体的诉讼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提升听力及言语障碍人士参与诉讼的便利度,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自2020年起,就与市残联开展合作,共同开发上线国家通用诉讼服务手语培训课程和专门培训资料,在浦东、闵行、崇明等6个区人民法院组织线下手语培训。此外,黄浦区人民法院还率先在诉讼服务中心试点增设手语诉讼服务,让“沉默的少数”也能享受到和普通人一样便捷、温暖的诉讼服务。
今年,上海市高院把“手语诉讼服务”申报为法治为民办事实项目,计划在过去三年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出台上海法院手语诉讼服务工作规范,加强诉讼服务工作人员手语诉讼服务培训,开设手语诉讼服务窗口,在诉讼服务平台上线手语诉讼服务网上预约功能,探索开通手语视频翻译服务等举措,进一步在全市法院推开手语诉讼服务,为听力及言语障碍人士提供普惠均等、“看得见”的诉讼服务,努力实现司法关爱服务全覆盖,旨在进一步提升听力及言语障碍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除此之外,市公安局主要针对律师会见刑事案件当事人繁、难、慢等问题,依托“一网通办”平台,设立“保障律师一件事”统一入口,将搭建畅通有效的案件沟通渠道,保障刑事案件当事人的被辩护权。市人民检察院将以性侵害未成年人为重点开展依法打击利用网络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强化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
关注城市运行中的法治热点
市市场监管局针对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舌尖上的安全”,通过开通线上线下互动渠道,增加人民群众对于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的参与度,推动食品安全的群防群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总经济师李孝猛坦言,近年来,食品安全抽检数据稳中向好,但与公众感知度仍存在差距。他希望“你点我检”活动让人民群众“零距离”感知食品安全真实状况,打通法治为民服务、联系群众法治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他还向记者介绍了“你点我检”的具体内容,首先聚焦“米袋子”“菜篮子”等重点民生食品,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你点我检”,拓宽“点”的渠道,丰富“点”的内涵,扩大“点”的范围,对接群众需求。全年推进“你点我检”进校园、进商圈、进平台、进市场、进社区、进家庭,邀请市民代表参与随机抽样、规范送样、严格检验全过程,弘扬法治精神。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将多渠道公开“你点我检”结果,解读食品风险因素,将合格率较低食品种类、项目纳入日常监管范畴,加大抽检频次,实现与日常监管的互通共享、联管联动。除此之外,“你点我检”工作还将与法治宣传、食安科普相结合,建立满足群众所需的民生服务长效机制,促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市交通委则将通过联合公安交警部门共同行动,依法从严查处非法网约车“高频接单、屡次违法、拒不改正”等违法行为。
市应急局聚焦危险化学品管理,通过指导手册编写,在执法领域形成标准化、菜单化的执法内容清单,推动形成执法检查事项合法合规、政企互认的良好氛围。
注重提升群众的法治感受度
记者注意到,在2023年群众最期待的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中,不少都围绕提升群众法治感受度,真正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宗旨。
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程征东表示,社会保险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社保经办机构也是广大企业在日常工作中接触较多的公共服务机构。今年的实事项目主要考虑从优化企业办事体验、改善群众办事感受、持续推进宣传监督三方面来切实做到“提升经办效能”“保障百姓权益”。
首先聚焦企业办事体验,以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办事为目标,将“企业职工就业参保登记”和“企业职工退工停止缴费登记”这两个企业招、退工必须办理的事项进行升级改造。打破部门壁垒,将原先企业办事人员需要分别到就业、社保两个窗口办理的事项真正做到“一体化经办”,并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办理。企业招用员工时能够同步完成就业登记和参保登记、与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能够一并完成退工登记和停止缴费登记,实现“一个入口、一次申报、一步操作、一口办结”。“这样能最大限度便捷企业办事,减少企业事务性办事成本,助力企业蓬勃发展。”
第二,面对灵活就业的个体,市人社局将于年内不断拓展网上办事渠道,大力推进灵活就业登记、灵活就业参保一体联动办理,将灵活就业登记、档案调集管理、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登记参保、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等关联事项高度集合成一个申报入口,解决灵活就业人员在办事过程中,先后向各相关窗口分别申报的情形。通过市政府“一网通办”平台,向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全程线上办理的服务,并适时推行随申办APP掌上办事方式,使办事群众足不出户,就能顺畅完成业务办理,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第三,市人社局将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和执法监督工作,提供线上线下多渠道反映途径,进一步完善投诉举报案件处理流程,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提高查办违规参保的核查质效,夯实后续稽核监督,切实保障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市总工会组织工会干部、劳动关系工作指导员、签约律师等深入企业,做到“一企一策”,助力企业建立健全职代会、集体协商等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市税务局将在6个业务领域全面推行说服教育、约谈警示、风险提醒、自查辅导等,健全税务监管领域非强制性执法工作机制,提升税务执法精确度和执法公信力,进一步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市司法局将行政机关的庭审教学与高校的法学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及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结合起来,以更加直观的学习形式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推动形成自觉学法尊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据介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依法治市办将持续跟踪项目进展、评估项目成效,年底还将评选出一批优秀项目。
成效 维护群众合法利益 优化营商环境
去年通过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一些群众关注度高的涉法问题得以有力推进,更好地维护了群众合法利益,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如市高级人民法院开发应用“非法集资犯罪案件被害人信息核发平台”,全年共确认41万余名受害人的信息,为其中27万余人发放案款74亿余元。市公安局“反拐行动圆梦计划”项目,找回16名历年失踪被拐儿童,组织认亲活动6场,抓获7名犯罪嫌疑人。
一些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涉法需求得到积极回应,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司法局、市发展改革委“信用报告替代合规证明”项目,在主要执法领域实现“一份信用报告替代一摞合规证明”,科学精简办事流程,为企业节省大量时间成本。自今年3月1日上线以来,已为本市企业开具1633份报告,可用于替代28268个证明。
市总工会为10029家企业提供优化指导服务,排查出劳动关系矛盾隐患近2万个,提出整改建议3.75万条,帮助747家企业平稳推进重大改革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城市管理中的难点堵点问题通过法治方式得到较好解决,依法治理理念更加深入。市市场监管局推动美发行业落实“事前明码标价告知”“事中项目增减告知”和“事后收费明细告知”,让消费者更加明白、放心。杨浦区人民检察院通过制发《检察建议书》,发现并推动解决井盖安全隐患问题千余件。
据悉,2023年,全市法治为民办实事活动共立项63个项目。其中,市级单位负责实施31个,区级部门负责实施32个。
前期,市委依法治市办通过网络组织开展了“人民群众最期待的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评选活动,共43万余人次参与投票,经综合评定,确定了10个市级人民群众最期待项目和10个区级人民群众最期待项目。涉及食品药品、公共卫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等众多领域,更加聚焦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堵点、痛点问题。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