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学者评论

构建生育友好城市绝非选答题

本文字数:1758

□支振锋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红利,但已经面临严峻的下行压力。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2022年末,我国人口总数首次出现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比上年末减少了85万,出生人口仅为956万,人口出生率仅为6.77‰。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孕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低于更替生育率2.1,甚至低于1.5的国际警戒线,掉落这一水平以下通常被认为已陷入“低生育率陷阱”。1.3这个数值与《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出的1.8目标相去甚远,处于极低生育水平。

人类发展历程表明,人口负增长可能是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现象。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生活品质,女性自主意识显著提高;而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以及生活成本高企等压力,也抑制了人们的生育意愿。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都面临人口负增长的困扰,东亚地区尤为严峻,2021年韩国总和生育率跌至0.81、新加坡也仅为1.12。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口规模在结构上呈现极不均衡的下降,同时老龄化程度迅速加重。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21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国家卫健委预计,2035年左右,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总人口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按这个趋势,到2050年或2100年,问题将更加严重。人口问题,必须引起全民族的高度重视。

2013年以来,我国先后启动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2021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2022年7月,国家卫健委等17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地在落实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清理和废止相关处罚规定,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等要求上存在差距。有些地方仍然存在把人口当作负担、抑制人口增长的错误观念,甚至在干部提拔任用上未能根据中央精神转变观念,仍然将生育三个或以上孩子作为负面评价因素,在推进支持积极生育政策配套时实质性措施不多。

世界人口发展趋势表明,人口一旦负增长严重,重新提振生育水平将面临巨大困难。总体来说,女性生育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客观矛盾,内卷严重的就业与职场压力,过高的生育、养育成本,特别是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不充分、不平衡,都是压抑生育意愿,抑制人口适度均衡增长的直接原因。人口和生育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与民众、国家与社会、地区与资源等方方面面,而国家生育政策、社会生育文化、民众生育观念都是重要影响性因素。

整体而言,城市化与人口负增长大体呈现正相关性。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5.2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居住人口占比已达63.89%。但以超大城市上海为例,上海市卫健委发布的《上海市2022年度人口监测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常住人口、户籍人口的二孩率不足三成。面对我国超级都市化现象显著,越来越多人口在大城市密集居住,且生育意愿不高的现状,建设生育友好城市就尤为重要。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构建生育友好城市环境,增强积极支持生育政策的统筹协调能力和实际质效,特别是强化妇女职业发展保障,塑造适龄婚育、代际和谐、性别平等、夫妻共担的新型家庭文化,建立健全增强家庭发展韧性的福利政策,多举措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同时大力发展普惠性婴幼儿照护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产假、育儿假制度,推动教育普惠、公平发展,全方位优化儿童成长社区、市政物理空间,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提升社会公平度和获得感,切实解决不愿生、不敢生的民间顾虑,让更多家庭享受生育政策红利,以此推动我国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学者评论 B07构建生育友好城市绝非选答题 2023-03-31 2 2023年03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