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夫子
据说,前几年考古部门在四川彭山江口古镇的岷江江底张献忠沉银之地,挖掘出大量金册、银册、金币、银币、铜币和银锭等黄白之货,真是可喜可贺。不过,和这黄澄澄白灿灿的金子银子比起来,我倒是更感兴趣一根绳子。这根绳子史料里记载过。张献忠建大西政权的当年冬天,突然下令开科取士,将四川一万七千余文人集中到成都青羊宫,考试的题目别出心裁:“先在两柱之间横系一条绳子,叫应考的走过去,太高的杀,太矮的杀,于是杀光了蜀中的英才。”(鲁迅《批评家的批评》)
可怜近两万文人捧着文房四宝兴冲冲而来,却稀里糊涂做了刀下鬼。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川西文人幼稚地以为山大王转性要做伯乐,结果全都倒在一根绳子下,临死方悟“伯乐”其实是“屠夫”。
想来这根染血的长绳,沉银考古很难发掘到,即使有也早已朽烂,但是绳子可以化为泥土,历史的真相却不能被掩盖,山大王的凶残绝不会也不应湮灭于人类文明的历史中。
挖出历史的沉银固然可喜,但不能满足于炫耀家底的丰厚或历史的久远,更不能只把那些金银宝贝摆到博物馆供人观瞻,或干脆藏到保险柜里让它接着沉寂,还应深度打捞这段历史。考古是为了还历史以真相,千万不要忘了从中吸取大教训。
有人把明朝灭亡的责任都推到崇祯身上,其实并不准确,早在明神宗时期,“神宗不理朝政委顿于上,百官党派纷争于下”,朝廷完全陷入空转之中。所以《明史》说:“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到了崇祯时期,宦官专权、党派纷争、贪污腐败,朝廷在根儿上就已经烂掉了。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觊觎已久的满清大军趁势进关,明王朝土崩瓦解颓势难挽。可笑的是,有276年历史的大明王朝始于农民起义,终于农民起义,难道不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当然不会惋惜大明王朝的轰然倒塌,但我们应该在一个个历史朝代的兴替中寻找经验教训,换言之我们不仅挖张献忠的银子,还要寻找那根染血的绳子。试想,如果国家昌明,百姓安居乐业,卖红枣出身的张献忠怎会成长为山大王?是谁让很容易就满足于“农妇、山泉、有点田”的农民揭竿而起?腐朽的封建统治者,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置百姓于水火而不顾,官逼民反理所当然。“君视民如草芥,民视君如寇仇”,两千多年前孟子正告齐宣王的话,振聋发聩,只是中国历朝太多的统治者都当耳旁风,依然故我,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朝统治若干年,华夏大地不断上演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历史悲剧。
大西政权是短命的,只做了短短两年土皇上的张献忠,便在凤凰山被清军乱箭射死。作为高举义旗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在推翻腐朽的明王朝和抵抗清军入关上,张献忠做出了贡献。只可惜,战争使他嗜杀成性,最终走向了灭亡。好在他还留下了这白灿灿的银子,让我们钩沉那一段历史,使我们警醒:继承历史的遗产,不光挖掘一堆银子,还要寻找一根绳子,物质的也好,精神的也罢,总之我们要明了历史的兴衰、人事的得失,永远牢记,历史的教训才是最好的遗产!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