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昨天举行,听取和讨论了市政府关于本市三大先导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董云虎主持会议。记者了解到,去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超1.4万亿元,增长10%以上。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产业规模持续发展,2022年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其中制造业产值从2016年958亿元提高到1850亿元,年均增长超10%。产业人才富集,国际龙头企业高度集聚。2021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目前已推动多项条款落到实处。部分重要条款在积极推动中,如支持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细胞与基因治疗的研发与产业化;联合相关部门制订“新优药械”目录,推荐产品纳入国家医保、“沪惠保”等目录,打通进院应用“最后一公里”。
而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上海自2017年起在全国率先布局发展人工智能产业,2018年举办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推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从2018年1340亿元到2022年突破3800亿元,年均增长超29%。上海强化制度保障,探索人工智能政策创新。近年来,上海先后出台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算法创新计划、地方标准体系和“十四五”规划。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作为我国首部省级人工智能地方性法规,于2022年10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一方面强化要素资源供给,加强公共算力资源建设,试点算法模型评估备案,加大公共数据供给,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另一方面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支持智能医疗器械取证上市,推广智能服务机器人“系统集成+服务租赁”模式,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无人船产业发展;同时,统筹发展与安全,成立人工智能伦理专家委,规范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为新兴领域立法贡献“上海经验”。
报告还指出,本市将围绕深入实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全力推进创新攻关、加快项目落地、加强企业服务,持续发挥三大先导产业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
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关于本市三大先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充分讨论。徐建光委员表示,生物医药产业要以关键技术攻关和高端产品研制为主线,布局建设创新设施和转化平台,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公共配套。金为民委员指出,要持续加大对三大先导产业领域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毛祥东委员则建议,形成三大产业发展优势要紧紧依靠人才战略,一方面吸引人才安家上海,另一方面在上海各高校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力度,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