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友敏
昨天是五四青年节,关于什么是青年的问题,1915年《新青年》发刊词中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如今的上海,正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青年心之向往、皆有可为的希望之城。这座城市的青年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在广阔的舞台上挥洒青春智慧、奋斗汗水。
在共青团上海市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各界青年代表谈感悟、话担当,用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奋斗故事,散发出闪耀炽热的青春光芒。
舍弃个人利益 公益助老送餐
“奶奶你好,我又来送餐啦!”每个工作日的中午,家住风荷苑的独居老人吴奶奶都会迎来一阵叫门声,她知道这是“外卖”送上门了。
老人的幸福指数是全社会的重要关注点。针对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生活困难等确有助餐刚需的老年人,本市各级民政部门全力做好上门送餐服务,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个性化的送餐需求在不断显现——患有慢性或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菜单怎么定?日常配送的时效能否打破掣肘?
团代会上,拉扎斯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长风站点副站长姚维介绍,为切实解决社区老人就餐照料“最后一公里”的服务难题,2021年,饿了么党委联合饿了么总部所属的长风新村街道党工委、近铁“楼委会”联合打造“1℃空间”服务品牌,共同组建全市首个“1℃空间”蓝骑士为老送餐公益服务队。
“我是蓝骑士,更是党员。”当姚维得知自己所在的站点开展了为老送餐项目,第一时间报了名。此后,每个工作日的中午他都奔波在为老送餐的路上。
“上午十点半左右我们服务队的骑手就已经到社区食堂取好了餐,再按照预先确定好的地址逐一上门配送。”姚维告诉记者。
为老送餐时间恰是外卖接单高峰时段,投身这样一份公益服务就会错失一部分高峰订单收入,但姚维觉得自己能收获比金钱更多的东西。“时间长了,老人都对我很信任,也很关照,天热时递瓶水,天冷了叮嘱多穿衣。虽然挣得不如以前多,但我还是愿意把一部分时间花在为老送餐上,因为这些老人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3月,“1℃空间”蓝骑士为老送餐公益服务队已为1700位腿脚不便、生活自理困难的高龄老人提供个性化送餐服务累计19000余份。
倾听居民需求 盘活社区治理
出生于1998年的石金樱,两年前从上海建桥学院毕业后,就来到了馨逸公寓从事社区工作,目前担任徐汇区漕河泾街道公租房党支部书记。
作为上海市筹大型公租房社区,馨逸公寓小区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共有3065套房源,租户群体主要为机关单位、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的“80后”“90后”“新上海人”群体。
就是这样一个漕河泾辖区内青年集聚度最密、文化教育程度最高的社区,却由于公租房社区的特殊性,租户们面临着社区安居的“新难题”。
记者了解到,由于馨逸公寓租户有租住期限,一般不超过6年,具有明显的“低利益关联、高流动性、高异质性”特点。馨逸公寓租户对公寓的归属感低,是公租房治理面临的难题。再加上因整体性的公租房社区的产权、户籍管理等原因,馨逸公寓无法独立成立居委会、业委会。
因此,传统社区里的“小事情”,在这里却变成了“急难愁”:租户不知道去哪里可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邻里矛盾没有人帮助调解;想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却没有团队组织等等。
针对馨逸公寓面临的治理机制不完善、服务资源不足等问题,漕河泾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打造“馨空间”党群服务站,引导租户从社区治理“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对于石金樱而言,第一步就是要让租户愿意走出家门。“这是最难的一步!”石金樱坦言。
为此,她牵头调研租户生活中的痛点问题,围绕所需开展义诊、读书会等活动,吸引租户参与到社区的各类活动中。“现在很多年轻人由于工作繁忙,身体出现一些小毛病时,很难抽出充足的时间去医院就诊。我们就邀请了共建单位——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的‘百雁’公益义诊团队进入社区,租户只需要抽出5分钟的时间,走进馨空间,就能免费诊疗,后续可以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需要更详细的检查。”石金樱告诉记者,“直击痛点,‘撬开’大门。问题在馨空间就能化解,也让越来越多的租户愿意走出家门。”
此外,也有一些热心公益的租户,得知馨空间党群服务站成立后,敲开了社区治理的“门”。
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也是中国新丝韵葫芦丝艺术团成员的陈杰,就拿着一叠履历证书,主动提出要在公寓开设纯公益性质的葫芦丝班。
葫芦丝班招生简章一经发布,好多居民都来报名。眼见葫芦丝班开得红红火火,陈杰业余时间都分给了带班教学,倒让学员们不好意思了,迫不及待想回馈,“上课一分钱没收,我们可以帮你们做些什么吗?”
彼此一交流,好点子接连蹦出——几位葫芦丝学员正好是新晋宝妈,成立了故事妈妈绘本课堂;有位葫芦丝学员的爸爸主动提出想带着社区的孩子们上跆拳道课;还有小小学员在周五下课后来到馨空间参与各类型兴趣活动,每天这里绘画、舞蹈、丝竹,好不热闹。
居民区中的能人被积极发掘,慢慢地,馨空间逐步形成由项目配送的公转模式到自治力量汇聚的自转模式的转变,租户自发成立二胡、小提琴、故事妈妈绘本、青年研读会、茶艺、沪语学堂等12个自治团队,通过发挥居民自治力量,让公租房社区更有温度、更富魅力。
从最初的“门难进”,到如今的凝聚成“逸家人”,石金樱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及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身处青年社区,作为青年社工,将继续做好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收集,切实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基础,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
埋头苦练技术 焊花见证辉煌
基层一线是青年奋斗的广阔舞台。在本次团代会的“代表通道”上,记者见到了手拿两栖攻击舰(广西舰)模型的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95后”电焊工王学宇。小模型代表着他的奋斗大舞台——“我参与了广西舰的制造,军舰的焊缝有成千上万米,都是我们一分一毫烧出来的。焊缝不能有一毫米气孔夹渣裂纹,要求非常高。”
别看他是“95后”,接触焊接可有10年了。2013年,王学宇在黑龙江大庆做一名焊接工。学技能的时候,老师傅常跟他说:“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未来。”积极进取的他听进去了。凭借自己苦学、苦练与苦干的精神,他在2014年参加第三届北京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时,获得了第一名。
2016年,王学宇通过人才引进来到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从事试件焊接工作。
焊接是个埋头苦干的职业,戴着面罩工作十多个小时,焊接的熔池温度最高达到几千摄氏度,而王学宇与之的距离只有不到半米。当时参加国际焊接比赛训练营,每天连续练习8小时,还要理论学习4小时,这样苦行僧般的训练王学宇坚持了三年,“我夏天很少穿短袖,因为胳膊上有很多烫伤的痕迹。”最终,他在国际焊接技能大赛上获得了冠军。“当看到一条条焊缝从我手中形成,一艘艘巨轮驶向深蓝,我深感自豪,这是我坚持到现在的原因。”
难能可贵的是,王学宇不仅自己掌握精湛的焊接技能,还将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和他一样执着于焊接的小伙伴。近年来,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技能焊接工友,为保障各高新船型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学宇用自己认真专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着身边年轻的工友们。在他的身上,体现着青年一代的匠人风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