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加
世间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无私的母爱。自古以来伟大的母亲多是对儿女严加管束的,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栋梁之才和谔谔之士。这些凛然大义的母亲形象永远站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舍生取义 教儿高洁照汗青
古代优秀的母亲都是教儿重气节的,汉代范滂的母亲就是一位具有浩然正气、能够从大义出发、激励儿子舍生取义的典型代表。据《后汉书·范滂传》载:范滂从小受到母亲的教诲,砥砺清高,至亲至孝,为州里人所信服,被举荐为孝廉。当时冀州发生饥荒,盗贼四起,朝廷让范滂做了清诏使,前去查明情况。范滂到了冀州境内,那些贪官污吏早已望风而逃。经过查访,范滂劾奏了二十多人。
因此,范滂得罪了很多人,后来就有人诬告他结成朋党,曾被下过大狱,后被释放。后来,皇帝下诏大范围地诛杀党人,范滂也在拘捕诛杀名单之列。督邮吴导素日对范滂非常敬仰,他正负责传递这个诏书。来到县中,吴导抱着诏书,关闭驿馆,趴在床上哭泣。范滂听到后,说:“一定是为了我啊!”立即去投案。县令郭揖大惊,出来解下官印绶带要一同逃跑,说:“天下大得很啊!先生为什么来到这里?”范滂说:“我死了祸患就终结了,哪敢用自己的罪来连累您,又让老母流离失所呢?”
范滂临刑时,向母亲告别,对母亲说:“二弟仲博对您孝敬,可以供养您,我死了也就放心了。只是希望母亲大人不要过度伤心,折损身体。”范滂的母亲看着即将离去的儿子,坚定地说:“你现在能与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希望求得长寿,能同时得到吗?”李膺和杜密是当时著名的好官,因“党人”事起,被免官还本郡,二人一同坐罪,时人称之为“李杜”。范滂跪着接受母亲的教导,拜了两次就辞别了。路人听了,没有不流泪的。范滂遇害时年仅33岁。
范母的大义代代相传,900年后,有一位母亲,以范母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儿子要一身正气,为政清廉,她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母亲。有一天,苏轼的母亲程氏给儿子讲东汉范滂临刑前的母子对话时,不觉“慨然叹息”,她敬重刚正不阿的范滂,更敬重平凡而有骨气的范母。苏轼听到这里,扑到母亲怀里,激动地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你允许吗?”程氏感动不已,对苏轼说:“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在母亲的教诲下,“刚正不阿”“舍生取义”“忠心耿耿”的思想深深根植在苏轼兄弟心中。
正如司马光在程夫人墓志铭中对她的评价:“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
言传身教 日常监督育清官
还有一些母亲,她们在教育儿子成人入仕后,仍坚持对儿子严管监督,使其在为官后,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堪称典范。
据《隋书·郑善果传》记载,郑善果虽然官至三品,但是其母崔氏仍坚持每天纺纱织布,夜深才睡,郑善果不解,其母对儿子说:“你的俸禄是皇上对你祖辈以身殉职的报答,应用以赡养亲属,我们怎可独自享用,作为富贵的资本呢!况且纺线织布,是妇女的本职,我不做这些事,就是骄奢淫逸了。”母亲的话深深地感染了郑善果。
郑善果母亲生性贤德聪明,做事坚持原则,她读过各种书籍,懂得处理地方事务的方法。郑善果因为父亲战死有功,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才14岁就被授予沂州刺史,后又改任景州刺史,不久又担任鲁郡太守。郑善果母亲担心儿子年少处事不善,对儿子的公务常常予以指导,以保证儿子从政不走偏。每当郑善果到厅堂处理政务,她总是坐在胡床上,在帏帐后面听儿子判案。听到儿子分析判断处理问题合理,回家后她就显得很高兴。如果儿子处理公务时不公或随意发怒施展威风,她回到后堂就会蒙着被子抽泣,一整天也不吃饭。郑善果就趴在床前请罪,不敢起身。其母这才起来对他说:“我不是生你的气,是为你感到惭愧。你父亲是忠诚勤劳的人。他为官清正,从未听说过有私心,最后以身殉国,我希望你也与你父亲一样继承你父亲的事业。否则的话,我死后哪有脸面在地下与你父亲相见呢?”
郑善果深受母亲良好品行的影响,一生为官清廉不奢。历任多处州郡官,都只是从家里带出饭菜到衙门里吃。公家提供的补助,一概不接受,全都用来修理衙门房舍和分送同事及下属。郑善果也因严格要求自己,被人们称为清廉的官员。朝廷派遣御史大夫前去慰劳他,考评他的政绩,授予光禄卿官衔。
在唐代,监察御史李畲一向为官清正,这与他的母亲的教导也是分不开的。据《朝野佥载》记载:有一天,李畲让人将自己所得的禄米运于家中,李畲之母请人用斗量过后才知禄米多出三石,就问其事情的真相,令史回答说:“根据惯例,过斗御史官的标米时,不可平斗口。”在问及禄米的运费时,令史答曰:“根据惯例,为御史台送粮,无需追加本钱运费。”听到这,李畲的母亲非常生气,她强烈要求李畲将多余的禄米和应该交付的运费送回,同时还对李畲严厉责备,李畬于是追问仓官,根据当时律令依法定其罪,使得其他御史官非常惭愧。
淡泊名利 管儿为官施仁政
北宋出了著名的父子一门四进士,他们就是四川阆中的陈省华一家,这三个儿子的母亲就是堪称“宋代孟母”的冯氏夫人,她教子之严苛十分罕见,是三个儿子的严母和良师。
据《宋史》记载:早年,每到夜晚,母亲冯氏必陪儿子们读书,同时严加督促,保证了儿子们的学习成效。后来,父亲陈省华当了谏议大夫,三个儿子都位列将相。冯氏作为大夫的妻子、将相的母亲,却每天率先垂范,带着三个儿媳妇下厨做饭,给儿媳们做了榜样,如此家风堪称楷模。
对于儿子们的管教,冯氏夫人一向不许他们奢华,反对他们追逐名利与玩忽职守。宋真宗时期,宋辽两国关系比较稳定,双方经常互派使臣,进行各种交往。辽国来的使臣往往善射,宋朝大臣只有当观众的份儿,这让真宗感到很不是滋味。于是,他想在臣僚中挑选一个能文能武而且仪表秀伟的人,作为辽使的陪伴。当时这两条都具备的只有冯氏状元出身的三儿子陈尧咨,而陈尧咨正以翰林职受到重用。陈尧咨的上级正是官居翰林学士承旨的文学家晏殊,真宗让晏殊转告陈尧咨,如果他肯改武职,一定授予他大将军军衔。晏殊向陈尧咨说明情况之后,陈尧咨没有答应,只是对晏殊说,这种事必须先禀告老母亲才能决定。
回家后,陈尧咨如实禀告母亲大人,冯氏夫人大怒,不仅对他家法伺候,而且怒气冲冲地说:“你殿试夺了第一,就应该像你父亲那样,以文章立朝,争取做个名臣,可你却贪恋高官厚禄,将来定要给我陈家丢脸,你竟忍心这样干吗?”因为宋代尚文,所以陈家也以做文官为荣,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陈尧咨曾在荆南当了一任知府,其间回家探亲时,冯夫人问道:“你主管一方,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成绩?”因为陈尧咨善箭射,就回答说:“荆南地处交通要道,每日都有宴会,我有时会以弯弓射箭为乐,座中客人无不叹服。”母亲一听,训斥道:“你父亲教育你们要以忠孝来辅佐国家,如今你不用心推行仁政,用道德去感化庶民,却老是去炫耀赳赳武夫的一技之长,这难道是你先人的遗愿吗?”说完,还亲自操起棍棒责罚他。
古代母亲的严管,固然管出了许多好儿郎,但也难免出个叛徒,洪承畴就是历史上最典型的一例。但是他的母亲却能够惩处叛徒儿子,并与之划清界限,这位母亲的确是大义凛然,至今仍令人钦佩不已。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