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栖
常言道:“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对任何人来说,由于主客观的某些局限性,失败总是在所难免的。所以,萨特极而言之:“生命的历史,不管怎么说都是失败的历史。”
失败固然是一件失利、失势的现实反应,但是,事物总是有一定的“变数”。失败,可以使人沮丧泄气,一蹶不振,也可以让人保持清醒,遇挫弥坚,其界限就在于善不善于从失败中学习。古人云:“败莫败于不自知。”善于在失利的情况下,不气馁,不却步,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变弱势为优势,抖擞精神,奋发崛起,这才是强者的逻辑。
当年鲁迅曾将“太讲面子”列为他所抨击的国民劣根性。中国虽有“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古训,但事实上常把失败同失“面子”联系在一起,认为失败是可耻的。而在西方文化中,尊重失败则成为人们的信条。前些年,参加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的美国科学院院长布鲁斯·艾尔伯兹曾应邀为《科技日报》的读者撰文,他这样写道:“在我来华访问期间,多次有人让我解释,美国的科学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答案可能多种多样,但中国人容易忽视这样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美国社会尊重失败。美国人尊重那些渴望成功、努力挑战困难的人,即使他们输得蓬头垢面。对于那些优秀而雄心勃勃的计划,即使偶尔失败了,也不以为耻。科学要探索,就会有失败。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而言,最重要的是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创造这样一个文化环境,尝试非常困难的事情的时候,你可能会失败,个人要能接受失败,社会要容忍失败。”创业是艰辛的,在正视失败的同时要有忍耐去接受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走出失败泥淖的途径,反败为胜。世界排名第一的零售巨子沃尔玛公司40多年来,由无名小卒变身为业界恐龙,其经营秘诀之一是:“成功要大肆庆祝,失败则不必耿耿于怀,不要对自己过于严肃,过于伤感,过于羞辱。”一个人一旦有了勇于接受失败的心态,继而又有了善于积极进取的精神,离成功就不会太远了。即使一时失败,也会有“东山再起”之日。
我颇为激赏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提倡“为‘失败’找借口”。他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电气设备公司当总经理助理。一次,公司新招来一批业务员,能力非常一般,最好的业务员一天也就推销两三件产品,总经理开会严厉批评了他们。会上,有几位业务员站起来想说什么,但被总经理怒斥而打断:“只能为成功找办法,不准为失败找借口。你们失败的事实已经摆在眼前,还找什么借口?”之后一个月,他们的工作依然如故,总经理为此烦躁不已。哈罗德劝说:“上次开会,您为何不让业务员把话说下去?也许他们……”“我不需要他们为失败找任何借口。”“可您连他们想说什么都没听,又怎么知道他们是不是在反映问题呢?万一其中有好建议呢?”总经理觉得哈罗德言之有理,就找来那几位业务员,请他们畅所欲言。其中意见集中到一点:因为产品的操作程序比较复杂,说明书写得太简单,不少操作问题他们都不懂,面对顾客何以介绍产品?何以解答疑问?总经理采纳了意见,并旋即组织了培训。终于业务员的销售业绩陡然上升。总经理感慨:“确实应该珍视员工‘失败’的借口啊!”多听听所谓的“‘失败’借口”,不仅能增强团队上下层之间的亲近感,更能从“失败”的借口中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便于问题的解决且日臻事业的成功。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