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担心重病的女儿 不理解判决结果……

心中“千千结”民警一一解

本文字数:2967

南汇监狱民警对服刑人员开展普法教育

□法治报记者  徐荔

母爱是伟大的,人们歌颂母亲,是因为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无尽的关爱和无私的付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母亲也是平凡人,并非每一位母亲都能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当母亲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孩子的眼泪、期盼能否重新唤醒她的良知?

“惹事”是南汇监狱服刑人员唐某前几年的常态。唐某的主管民警薛警官谈起她颇为唏嘘,不仅因为唐某犯下的罪行、曾经反复无理纠缠的表现,也因为她有一个身患重病的女儿……

她的行为“吸引”民警的注意

年逾六旬的唐某从2016年服刑之初就是民警的重点关注对象。

到南汇监狱服刑后,对判决有异议的唐某认为自己的量刑过重,不断写信、要求申诉。

同时,唐某总是在人际关系上遇到问题。因为日常卫生习惯不好,唐某几次和同监组的服刑人员发生争执,对他人善意的劝说也充满戒备,总是用充满攻击的言语态度对待他人。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唐某和监组里其他服刑人员的关系日益恶化。

就这样,唐某的一系列举动“吸引”了监狱民警的注意。

“每个人的行为表现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唐某也不例外,要改变她,就要找出她如此表现的原因。”薛警官介绍,对于唐某这样问题较多的服刑人员,监区有专门团队集体会诊,团队由服刑人员的主管民警、管教经验丰富的民警等组成,会针对服刑人员的情况“对症开方”。

经过分析唐某的种种表现,民警发现,唐某的目的就是“要出去”。那么她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执念?外面有什么事是她迫切要去做的吗?

“唐某想出去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女儿。”在民警多次谈话和对唐某背景情况开展了解后,找到了答案。

对女儿的担心像一块大石

唐某的丈夫早年去世,留下唐某和一个女儿。起初母女二人的生活还算是正常,可是后来唐某的女儿罹患渐冻症,渐渐无法正常工作、生活。

唐某哀叹生活对她不公,让她早早承受失去丈夫的痛苦,如今又要面对女儿患病的事实。或许是多年孤儿寡母的生活将唐某的心折磨得麻木,她想要从他人处得到温暖,因此与他人发生暧昧,也由此埋下犯罪的导火索,导致后来酿成大祸。

锒铛入狱后,唐某对女儿很是牵挂,不止一次在与民警的谈话中痛哭流涕,生怕女儿得不到照顾,担心自己再也见不到女儿。

唐某特殊的家庭情况是压在她心上的一块大石,严重影响她的心态。

根据民警了解,唐某被抓后,女儿就由大伯一家照顾。起初,唐某女儿的身体情况还不错,能打电话、写信给唐某,偶尔也会到监狱接见。但随着病情愈发严重,唐某的女儿无法再来接见,甚至因疾病影响语言功能,连电话都不能打了,只能由大伯帮着写简单的信。唐某愈发担心女儿,甚至怀疑是大伯一家没好好照顾女儿。

唐某为何会对大伯一家有那么深的成见?

原来早在多年前,唐某就和大伯关系不睦。几年前唐某家的房子拆迁,失去自由的唐某无法了解详细情况,一切都由大伯代办,她总觉得自己所得的拆迁补偿少了,认为是大伯不肯为她家主张利益,甚至怀疑大伯有意隐瞒,侵占了属于她家的利益。再加上女儿的病情严重,唐某更加肯定自己的怀疑,认定是大伯一家捣的鬼。

对女儿的担忧、对利益被侵占的怀疑让唐某迫切想要出去,自己去解决问题。

实地走访后解开“千千结”

“其实大伯对唐某女儿是不错的,在唐某女儿因病无法来会见时,大伯会来会见唐某,给她带来女儿的消息。但是唐某就是不肯相信他。”薛警官回忆,为了打消唐某的疑虑安心服刑,也切实保障唐某女儿的利益,监狱民警决定实地走访了解唐某女儿的生活情况,以及唐某房屋动迁的相关事宜。

监狱民警和当地司法所工作人员一起去唐某大伯家看望了唐某的女儿,他们发现大伯一家为了方便唐某女儿的生活,特意在房间装修细节上做了更适合残疾人需求的改装。而唐某的女儿虽然几乎无法开口说话,但她的精神状态不错,可见是得到了细心照料的。民警特意拍下了房屋改装细节和唐某女儿的照片。

之后,监狱民警和司法所工作人员又前往当地拆迁办了解唐某家房屋的拆迁补偿事宜,并复印了相关的文件资料。

一系列实地走访工作后,民警将照片、文件资料带回监狱给唐某看,向她详细介绍了她女儿的生活情况,仔细解释了房屋动迁的林林总总,唐某心中的疑虑一一有了解答,也忍不住渐渐红了眼眶。

这番特殊的“眼见为实”让唐某打消了对大伯的怀疑,也稍稍放下了对女儿的担心,更是对民警表示了感谢,服刑状态有所改变。

知道女儿在唐某心中的分量,民警便在后续管教工作中以亲情为着力点,教育引导唐某为了女儿而转变,踏实服刑。同时与唐某的大伯联系,希望得到亲人的助力,在通信、通话中多多规劝唐某。大伯也表示愿意支持配合。

愿意好好服刑不让女儿担心

家人的规劝、对女儿的牵挂让唐某收敛了身上的刺,但她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畏惧之心的态度仍然是服刑路上的绊脚石。薛警官通过资料和与唐某的谈话了解到,唐某在案件中是主犯,因此被严惩。为此,监狱采取多方联合普法,加强唐某的认罪悔罪意识。

薛警官介绍,民警加强了对唐某的谈心谈话,在教育管理上对症下药。同时,安排法律咨询,邀请监狱公职律师和“法治先锋”团队帮助解析唐某犯罪的性质以及定罪量刑的依据。此外,还安排唐某参加监狱讲师团组织的普法教育授课,知法、学法,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

“这些工作是细水长流的,一方面是让唐某在服刑中不断学习,清楚知道自己的犯罪性质以及定罪量刑的依据,都是有法可依,公平公正的,让她认识到自身犯罪的危害性。另一方面也是纠正她的错误观念,让她明白踏实改造的积极意义。”薛警官表示。

而针对唐某好逸恶劳、日常行为规范差以及与其他服刑人员关系不睦等问题,民警则通过不断引导,鼓励她参与监组监区集体活动,心理辅导等方式加强正面教育。

比起初入狱时的不消停,唐某已经认罪认罚,服刑表现也稳定不少,面对民警时,她能反思自己的罪错,也愿意好好服刑不让女儿担心。亲情的维系使得唐某能够持续稳定地投入改造,也成为激励她回归社会的动力。

不过,要彻底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尤其是年龄较大已有惯性思维的老年服刑人员。民警们对唐某的关注还在持续着,“唐某的精神支柱是女儿,她的刑期还长,我们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应对她未来可能发生的转变……”

民警的话>>>

老病残服刑人员因其年龄、身体状况乃至其特殊年代经历造就出来的性格,情绪容易出现反复。就如唐某,民警需要不断加强和巩固对她的认罪悔罪教育。

民警除了采取关心谈话之外,明确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并认真贯彻公正执行尤其重要。

民警要用好法律法规,在自身熟悉法律制度的前提下对服刑人员教育谈话,让他们没有机会“打擦边球”,增强其身份意识、改造意识和规范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明白法律的“度”不可过。

作为收押老病残服刑人员的监狱,南汇监狱有不少刑期为死缓或无期的服刑人员,有的年纪已七八十岁,按照当前的刑罚执行政策,可能此生出监无望,终老监狱是最后的归宿。面对这类服刑人员的管理,需要三个“着眼”三个“秉持”。即着眼纯化病犯监狱的功能定位,秉持“坚守安全底线,践行改造宗旨”的工作思路,推进评估管理矫正一体化认罪悔罪评估,危险度评估;

着眼终老监狱服刑人员的群体特征,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想方设法调适改造需求,千方百计激发改造动力;

着眼“五大改造”新格局的一线实践,秉持综合施策、多管齐下的策略,优化改造手段,提高改造实效。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心中“千千结”民警一一解 2023-05-26 2 2023年05月26日 星期五